4月7日,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率先公布了首批通過高清認證的企業名單,海爾、康佳、TCL、海信、長虹、廈華等10多家企業首批通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高清晰度電視機CQC標志認證獲得首批認證,這離高清標準的公布僅一周時間。
就在同一天,信息產業部數字電視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又公布了另一套認證標志。該會議強調,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CESI)產品認證中心是信息產業領域的專業認證機構,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所屬的信息產業部數字電視標準符合性檢測中心(ADTC),已獲得國家實驗室認可委員會認可。會議通過在認證合格的產品上加貼“CESI產品認證標志”以明示“高清”、“標清”和“機卡分離”的產品特征,此舉的意義在于將行業標準中涵蓋的眾多復雜術語和關鍵技術內容轉化為普通消費者易于辨識的認證標志,消費者只要通過辨認產品認證標志,就能買到放心的數字電視產品。
記者在賣場發現,幾乎所有的彩電廠家都在銷售現場高調強調自己的產品已經獲得了“高清”認證,只是認證機構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沒有說明由哪一家機構認證。而這些高清認證標志已有四種,如果算上之前央視的高清標志,達五套之多。
記者在賣場采訪時,有消費者不斷詢問哪些認證具有權威性?促銷人員大多含糊其辭但強調自己的產品是經過了行業權威的認證。記者從賣場了解到,由于所有廠家都大打“高清”旗號,所以這一標準的出臺對市場的影響并不大。康佳數字平板公司總經理劉丹指出,在數字電視終端顯示標準頒布之后,家電廠商肯定都在借助權威機構認證為產品“標明正身”,并著手整理自身產品標示體系,以期擺脫目前的高清亂局,贏得市場主動權。
國內家電業資深人士劉步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公開質疑,這么多機構都出來給企業認證是誰賦予的資格?這種認證到底有多大公信力?為何不能把認證的程序公開化?劉步塵認為,多家彩電企業同時獲得不同機構給予的高清認證,這種情況本身就極不規范。因為不同機構的標準和檢測程序很可能不一樣,所以獲得高清認證的產品,品質差別自然也可能很大。
信產部數字電視標準工作組組長劉全恩透露,信產部三所只是檢測機構,具體哪些機構具有認證資格暫不知道,但都必須經過認證委授權。中標認證中心主任李鐵男坦承,目前確實有多家認證機構已經提前開始認證工作,他們正在與相關部門協調,希望能盡快統一“高清”認證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