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廣州之外,新規執行在北京、湖南、山西、福建等地受阻的報道也屢屢見報,未明碼標價的家電維修店仍然遍布街頭。
而據3·15期間消費者協會的消息,關于家電售后服務的投訴占家電投訴總量的70%。
“盡管政府頒布了《家用電器售后服務明碼標價的規定》,但是規定的執行缺乏監管,也缺乏類似能效比不達標不準上市的處罰手段,這也是售后明碼標價目前執行不佳的主要原因!
“規定的可執行性不強,同樣的服務,不同的收費,任何兩家廠家都可以構建諸多的說辭。而且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管和懲罰措施,難以在家電企業之間形成直接競爭,也無法達到最終優勝劣汰的目的。”志高空調某大區經理私下評論。
LG電子中國區總裁禹南均上任不久便公開宣稱將通過規范化的特色服務來推動LG向高端轉型。“我們希望在LG的品牌內涵中增添一項優質服務。但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整個行業并沒有動起來,一兩家的努力并不足以扭轉整個趨勢。這還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引導。”
中國家電維修協會呼吁相關部門更努力地去引導消費者建立規范化的維修售后意識。中國家電維修協會副秘書長王?照J為,處于弱勢群體的消費者仍需相關部門的積極引導。
其一是警惕性不高。與家電購買相比,家電維修是容易被消費者忽視的環節。對普通消費者而言,一般較為關注家電的使用而非維修方面的條款,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而且,即使在維修方面有所留意,也不夠細致,諸如售后服務由誰負責(廠家還是經銷商)、維修服務收費標準、零配件價格等細節問題,總是在問題出現后才意識到,因而常常陷于非常被動的境地。
其二是“求廉”心理作怪。有經營執照、固定經營場所的正規維修網點的經營成本,自然要高于走街串巷的“游兵散勇”,這就決定了前者價格收費要更高一些。而消費者的“求廉”心理正好成了“游擊隊”取代“正規軍”的“助推器”,因此沒修好家電又“挨宰”,當事人無處可尋的現象如此普遍也就不足為怪了。與此同時,維修服務質量更是難以保證。
其三維權意識不強。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在利益受損后,雖然憤憤不平、滿腹抱怨,但一般也只當是花錢買個教訓,不愿“較真”,只有很少一部分消費者通過找監管部門、消費者協會、行業協會投訴等方式來維護權益。
各方說法
張鑫(公司經理):家電維修市場收費混亂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要解決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我覺得光有規定還不行,還應該同時出臺相應的收費標準,政府還要加大監管力度。讓經營者和消費者都有法可依,這樣才能真正對老百姓有益。
劉先生(某知名家電維修部負責人):關于明碼標價的規定我聽說了,之前我就想把維修價格張貼到墻上,但其他維修點都沒有公示,我怕價錢標高了顧客不在我這里修理,標低了又沒有利潤。
此外,不同家用電器的毛病千差萬別,真正定價根本不可能有個譜,頂多只能定個大致范圍。我的做法就是告知顧客上門服務費50元,檢查費20元,零部件另算,我覺得這已經足夠了。
明碼標價惠及消費者
廣州消協一負責人:目前電器維修市場價格混亂,消費者對于電器維修方面的意見很大。一方面是維修單位要開機檢驗才能找出故障,而開機后不管是否維修都要給了開機檢查費,有的維修單位往往事先并不告知消費者這項費用。另一方面,因為零部件的價格無法統一,維修單位開出的價格高低不一,造成了消費者對零部件的價格有所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