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電視顯示產品形態被打破,新的電視技術和形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派生、增長,對長期單一的CRT(陰極射線管)市場割據蠶食。面對眾多選擇,無論是做電視的,賣電視的,還是看電視的,似乎都有種眼花繚亂的迷茫。
茲沃里金讓人類有了最普遍的消遣:盯著一堆塑料、金屬和玻璃組合而成的盒子。雖然幾十年內不斷有人在它身上加了越來越多的按鈕和電線,但基本還是保持一個盒子形態。
人類對未知的探索同對欲望的追求一樣沒有止境,近期一些更新型的電視不斷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很多廠商開始對其笨重的大包袱動腦筋,發展短管技術,推出了薄型CRT,將傳統機身厚度縮短到30-40公分,但售價比傳統的CRT多出近20%。
經過上世紀90年代10年的工業化探索之后,以等離子和液晶為主的平板電視腳步開始無法阻擋。
首先是等離子電視(Plasma display panel簡稱PDP)。等離子的發光基本原理與熒光燈一樣。通過這種方式,松下電器產業實現了36億色顯示,SHARP則播放出了57億色的圖像。高分辨率成為它的特色。因為制造方法比較簡單,等離子適合大尺寸屏幕。每臺的成本也比同時期的液晶電視要便宜。但同時也有弱點,就是不適合精細加工,所以很難生產出30英寸以下的產品。這也就意味著在50英寸以下的PDP上很難達到將來高清電視的標準。
液晶電視則要在玻璃底板設置幾百萬個晶體管,需要極高的精度。液晶適合制造高精細的顯示器,但對于大尺寸屏幕,要想將液晶分子均勻地鋪到整個屏幕上卻非常困難。因此,目前市場上的大尺寸液晶電視機的價格普遍要高出同尺寸PDP最少20%以上。但視角和響應速度成為它發展的瓶頸。
第3種挑戰CRT電視地位的是背投(CRT背投、DLP背投、LCOS背投、液晶背投)。傳統CRT背投已經被市場淘汰,背投電視市場目前主要是3種數字背投(DLP背投、LCOS背投、液晶背投)的天下。
背投電視機的原理非常簡單。電視機內部設置投影機,發出的圖像經透鏡放大后投射到屏幕背面。液晶背投主要是以日系為主導,而DLP以美國得州儀器公司為主導,雖然在5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與其他電視相比要略顯偏宜,但由于發熱量高,燈泡壽命短等問題也讓人頭疼。它同平板電視相比,龐大的身軀只有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有自己的大市場。
最近又出現了名為LCOS的新型微顯示技術,可以顯示比液晶和等離子還要清晰的圖像。它最早由日本JVC開發,在美國,該類型52、61英寸背投電視已經上市。但其價格短期內不可能被市場所接受。
人類對未知的探索同欲望的追求一樣沒有止境,近期一些更新型的電視不斷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佳能與東芝聯合開發了SED電視。其發光原理與顯像管相同,因此與顯像管一樣具有亮度高、對比度明顯、對動態圖像響應速度快等特點。東芝的官方消息時,今年下半年實現量產,但到時價格肯定是讓普通人難以承受。
與SED電視一樣,有望在圖像質量方面超越液晶和等離子的還有有機EL。這是用有機物制作的顯示屏幕。目前,有機EL的最大問題是壽命。精工愛普生的試制機只有2000小時的壽命,發光材料本身的壽命在實驗室條件下也只有2萬小時。精工愛普生的飯野圣一本認為:“有機EL是最理想的顯示器,今后將全面取代液晶。”
面對目前這個新舊交替的亂局,韓國三星電子顯示器業務副總裁安達武志對電視主流顯示技術的變化分析有四個階段,第1階段是始于2002年CRT與平板電視之間的競爭;第2階段是液晶與PDP自2004年開始的正面交鋒;作為第3階段,預計LED背照燈型液晶將自2006年開始挑戰CCFL型液晶;自2008年開始,無機薄膜EL與OLED等新顯示技術將導致液晶的更新換代,2015年之后液晶和PDP很有可能被這些新技術所取代。
在上游廠商日漸強大的研發和多渠道控制力下,無論是試圖多元化的長虹,還是放棄CRT產業,毅然發展平板電視的廈華,彩電廠商都只能在其紛亂形態中亦步亦趨,找尋適合自己的道路。
眾多的選擇,無論是做電視的人,賣電視的人,還是看電視的人,似乎都有種亂花迷眼的迷茫。
目前國內的彩電廠商每一年的經營計劃出來之后,都得向這些上游廠商通報,而這些相關的戰略供應商也會相應地制定生產經營計劃。
這是2006年1月,再過一周就要到春節了,雖然這個中國人心目中“連根筷子都要回家”的節日即將到來,但這個時候劉丹還是同前幾年一樣,滿耳朵都是軟綿綿的“國語”和聽不清的客家話,缺的卻是家鄉的鄉音。
作為國內某大集團數字平板電視事業部總經理,每年這個時候,劉丹都要輾轉于臺灣友達光電、奇美電子、中華映管,統寶光電等6大面板公司之間,就像逛大超市辦年貨一般,了解市場上有什么新貨,什么東西最火,什么面板出貨量最好,進而確定自己回去的時候,會給公司帶回下一財季一個什么樣的上游訂單。
“這個時候每家面板企業都要去拜訪一下的,我們買面板和市場上買年貨也是一樣,都是要用心去挑挑揀揀,討價還價。”劉丹回憶和屬下去臺灣挑選顯示器面板時的情景說,“就像普通消費者去買電視機,先在市場上看看,最近有沒有新的東西出來,什么最便宜,其他人在買什么東西,賣價怎么樣。采購上游面板也是需要用心比較的。”
目前電視消費市場的潮流是平板類電視,平板電視的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占整個平板電視成本近70%的面板,不僅每一個消費者非常關心,各個廠商更是將其采購視為攸關生死的頭等大事。
依照目前的成本和競爭力狀況,國內彩電廠對于面板采購的方向主要為,32至37英寸液晶面板主要采購地為中國臺灣地區,37英寸以上主要為韓國。而日本液晶面板的產量連其本土企業都無法滿足,以致號稱“液晶王”的夏普在一些尺寸自供都來不及,不得不向臺灣的奇美、廣輝采購。
“這些面板廠商那里,現在我一年最少去3次。”劉丹介紹說,“國內同這些面板企業之間的合作,一般都是有詳細計劃的。”
國內的彩電廠商每一年的經營計劃出來之后,都會向這些上游廠商通報,而這些相關的戰略供應商也會相應地制定生產經營計劃,雙方總經理級別的人這時就會加強交流。
接下國內的彩電廠商一般按生產習慣分為“五一財季,十一財季,春節財季”,由于每一財季都會有相對集中的消費熱潮,為了準確地了解價格信息和供求關系變化,國內的彩電廠商的事業部總經理都要去拜訪相應的上游廠商。
“當然,對于這些戰略供應商首先是要保證質量,性能和價格不差過其他供應商的前提下,我們才會把最大的部分給他。”劉丹認為目前上游面板的廠商之間的競爭還較為合理。而在液晶面板普遍放量增長的局面下,目前有集體選擇向液晶電視靠攏的趨勢。
長虹這場驚險的案例充分暴露了多形態格局下,電視行業中上游產業對彩電整裝廠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但是實際上,從舊有的CRT到新生的平板彩電,看來都無法放棄。
2005年5月1日,四川長虹高層在仔細研究國際PDP等離子面板供應走勢之后,基于對未來PDP面板產量樂觀的估計,認為PDP面板在一個月內會由每塊平均700美元的高位迅速下降至較為合理的400-500美元。正是在這種判斷的基礎上,長虹決定在五一黃金周的時候不計成本對其他廠家封喉一劍,第一個將42英寸PDP的零售價降到9999元。
如果上游的PDP面板企業發展符合長虹等大多數彩電廠商的判斷的話,這回笑得最開心的也許就是長虹了,但后來的事實證明,由于上游PDP面板廠商競爭不充分,只有韓國和日本的4家廠商可以提供PDP面板,和全球對PDP面板需求持續增長。使得PDP面板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直到目前PDP面板的價格還高居在700美元左右每塊的高位。
長虹這場驚險的案例充分暴露了多形態格局下,電視行業中上游產業對彩電整裝廠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根據賽諾市場研究公司AV事業部總經理喻亮星介紹,目前全球的電視液晶面板產業競爭較為充分,日本、韓國、臺灣地區和中國大陸4個地區,有16到17家液晶面板廠參與競爭。而PDP面板方面,只有韓國和日本2個地區,4個廠家可以提供,基本處于供不應求局面。“由于目前國內的電視面板全部都是依賴自臺灣地區、韓國和日本的進口,這種現實的狀況使得國內的廠商,只能選擇競爭面板競爭較為充分的液晶行業,而對PDP則跟著業界整體發展水平向前走。”喻亮星對此分析道。
正是基于這樣的因素,2005年,康佳,長虹等大規模上馬液晶電視生產線,同時,TCL、創維也表示將來企業發展的重點會是液晶電視,而不是等離子或背投等。國內其他廠商的風向標開始轉向液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計,2006年,國內市場液晶和等離子電視的比例將會在8:2左右。但是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液晶的比例還在上升。“但是實際上,從舊有的CRT到新生的平板彩電,我們看來都無法放棄,CRT抓的是利潤,平板則是未來市場份額。”創維集團新帥張學斌表示。整機企業實際處于一個左右為難的境地。
“平板電視面板目前的競爭大勢是,中國內地在迎頭趕上,但日、韓、臺三方爭霸的局面一時還不會有所改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經濟咨詢中心副主任陸刃波分析,“這三地的液晶面板行業的發展又相互影響,相互博弈。”
實際上,臺灣液晶面板業的發展,乃是日本廠商在長期不景氣又遭逢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面對韓國廠商挾其成本優勢步步進逼,只得將技術移轉至臺灣的結果。臺灣的制造能力和資金與日本技術合作以抗韓國。但隨著臺灣產能不斷擴充,甚至威脅到韓國及日本企業時,日本企業便不再大方地移轉技術,而韓日轉而聯手對臺灣展開侵權訴訟。
臺灣市占率超越韓國,從產業競爭的角度來看,更重大的意義是,韓國對于價格的絕對主導優勢正在逐漸喪失。
電視類型多元化的格局下,整個產業分工更精細,生死大權開始掌握在別人手里,這種滋味,讓國內的彩電巨頭們坐臥不安。
在傳統CRT孤掌獨鳴的時代,中國內地的彩電行業占據全球近70%的份額,競爭力非常的強盛。而這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在于,國內產業配套的完整性,當時除了一兩個IC的設計和制造是在國外,其他產業鏈上98%的相關產業都是在國內配套,而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國內制造領域的成本優勢。
但在平板時代,多元化的格局下,目前整個產業分工更精細,最上游是主要由日本人和美國人把持的材料和設備產業,例如玻璃板、燈管板材、一些IC和生產設備。中游則是由韓、日、臺三地爭霸的面板產業。只有中下游產業分工中,屬于勞動密集型的背光模組產業國內占據著全球60%的市場份額,還有整機組裝終端占近40%的全球份額。
電視類型多元化背景下,這種生死大權開始掌握在別人手里的滋味,讓國內的彩電巨頭們坐臥不安。“平板電視時代沒有掌握面板產業,就像把腦袋寄放在別人的口袋里一樣。”2006年1月22日的深圳五洲賓館,觥籌交錯,高朋滿座。康佳集團董事局主席侯松容,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創維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殿甫,長虹電器董事副總經理巫英堅一起高調宣布共同組建的深圳聚龍光電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公布其共同進軍液晶面板產業上游領域的計劃,簽字期間,TCL方面一位高層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目前的國內彩電企業面臨的局面。
每半年一次的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彩電峰會就成了最好商量對策的地方。國內這9大彩電巨頭都是會員,大家每半年輪流坐莊開一次會,各個老總們坐在一起,除了寒暄,這兩年談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解決新時代下,過于受制于上游面板商的問題。
“2005年,國內的彩電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2%到4%,這還是加入利潤率最高的CRT整體核算的結果,如果單算競爭激烈的平板電視,很多企業都是幾乎不賺錢的。”喻亮星分析道,“這和面板受制于人,產業配套缺失嚴重,進而導致行業競爭激烈有很大的關系。這同1999年之前近10%的行業平均利潤率是無法比擬的。”
“從過去國內電視行業整體產業配套達98%到目前國內只有30%左右的電視相關產業,各個彩電巨頭的老總都非常擔心,而這些彩電巨頭的老總不是人大代表就是政協委員,他們聯名向政府呼吁,要求發展國內自己的面板產業,”劉丹介紹說,“這樣呼吁很快就得到信息產業部和國家發改委的高度重視。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建10條以上大型液晶面板生產線,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都想得到這個項目,這樣就從下到上產生了目前的聚龍項目,而這同時為國產彩電行業正式進軍面板產業吹響了號角。”
國內廠商不能僅僅停留在被動地接受產業轉移上,必須在產業升級中找到一些新的技術突破,向高增值率產業發展。
傳統CRT電視日漸式微后,在產品形態上的三大替代產品——背投電視、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之間的競爭持續了三年時間,進入2006年,彩電行業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電視機產業已經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由原來接收模擬信號的CRT電視,到接收數字電視信號的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堪稱‘電視機有史以來最深入的革命’。”松下電器產業董事上田勉這樣形容目前的全球電視產業。剛剛過去的3月,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在三亞向記者透露,“由于被DLP背投電視在歐洲和中國市場表現不佳,2006年TTE公司將調整產品結構,將對DLP背投進行戰略收縮。”Display Search近日發布的報告稱,2006年度,全球背投電視的出貨量將從2005年的520萬臺減少至440萬臺。
與此同時,多元化的電視機形態,讓游離于行業之外的IT企業也有了可乘之機,戴爾、惠普甚至摩托羅拉等都在瞄準電視產業,以期進入平板電視領域。不知道這些IT企業會給市場帶來什么形態的電視機產品。
中國數字高清電視專家委員會委員王玉良認為,從黑白電視到顯像管彩電,再到數字電視,我們中國電視企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目前,我國在數字電視研發上要領先于日本企業,弱于美國企業,韓國企業在追趕我們。
“不同的地區產業格局有不同的成本需求,對利潤的需求也不同。近十年來,在整個電視產業升級換代中,國內CRT產業迅速崛起的過程,也就是日本等國家先后退出這個領域的過程,當地的產業格局水平和成本使其逐步得不到相應的利潤需求,只能向中國等具有更多綜合成本優勢的地方轉移。”喻亮星分析,“目前平板產業也有這種趨勢,整個行業增值率高是新材料、新設備的研發,這一部分都是日本、美國公司的天下。而增值率較低的面板逐漸向韓國、臺灣地區和中國大陸轉移。目前國內廠商不能僅僅停留在被動的接受產業轉移,必須在產業升級中找到一些新的技術突破,向高增值率產業發展。”
但是,這個新舊更迭的電視行業新時代,所需要的投資代價也是驚人的。目前一個產量為800萬片液晶7代面板生產線目前的花費是40億美元,這等同于組建一個完整航母編隊的費用。
“下一波的面板投資熱潮就在中國。”LG-Philips總裁具本俊在3月1日訪問華南理工大學時,發出這樣的感慨,并透露了在華南地區投資設立液晶面板廠的計劃。
對于液晶的未來發展,業內專家分析認為至少還有10年左右的高速成長期才會進入全行業性增長平臺期。
“有機EL和SED等新一代平板電視的相繼問世,使得整個產業的升級換代充滿更多的機遇與風險,國產電視行業不要只是滿足在一些低增值率行業的被動轉移,”劉丹說,“希望我們也能在新材料、新工藝、多形態時代抓住一兩個機會,把一些低層次、低增值率的行業轉移到其他地區,屆時我們直接從這些地方把彩電賣到歐洲等高端市場去。”
蘇迪夫婦上一次買電視是8年前,那時還只是女友的馬琳,不顧家人反對,決定搬來和蘇迪同住,搬進來的第一天,為了照顧愛看電視的女友,蘇迪決定買一臺大電視。
選購的過程很簡單:蘇迪把剛剛買房剩下的積蓄全部取了出來,然后坐車到了他所在城市——廣州中華廣場附近的一家大商場,對個頭最大的兩、三款電視的畫面進行了比較,選中了認為是最好的那臺,也就是現在放在蘇迪臥室里的那臺29英寸純平。雖然付款的時候,15000元的價格讓蘇迪用力咽了一下口水,但整個采購過程只花了45分鐘。
過去買電視真省事呀。但現在,買電視不但要花上大量時間進行調研,在各種讓人頭疼的種類和品牌之中反復權衡,如果真的不想后悔,似乎還需要在大學學完一個工科學位,至少蘇迪夫婦在最近這次購買電視之后,有了這樣的感覺。
今年春節過后,蘇迪和馬琳搬進了140平方米的新家,新家的客廳比以前要大出一倍,在擺上蘇迪一直夢想的伊克思科系列大沙發之后,他們發現,沙發對面那臺向外凸出的29英寸顯像管電視,已經實在是太礙眼,太占地方了。買一臺新的電視機成了蘇迪夫婦的共識。
提到電視,馬琳就像著了魔。電視,是一貫節約的馬琳愿意一擲千金購買的僅有幾件商品之一。8年前他們搬到一起住的時候,剛買了第一套房子的蘇迪夫婦幾乎沒有幾件家具。有幾周的時間,他們沒有沙發,沒有茶幾,只有那臺29英寸的電視機。當回憶起在當初那間老房子的美好時光時,他們倆總會有人提起那段坐在地上邊吃零食邊看大電視的情景。
如今,一些大屏幕電視的售價動輒超過三四萬塊,蘇迪的消費能力有限。而且再也沒有當初買第一臺電視時不顧一切的沖動。為此蘇迪還得事先計算清楚,首先要確定合適的電視尺寸。蘇迪在測量了墻體的面積以及和沙發之間的距離之后,認為45英寸左右的屏幕是最理想的,大到足以在房間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到,又不至于讓你有離得過近頭暈的感覺。
接下來就該挑選種類了,是平面還是背投。雖然到網上一查,40英寸以上的電視里最便宜的就是背投系列,但一想到一個50英寸的屏幕的大家伙,擺在客廳的感覺就像是專業的黑色冷藏柜,對于一個中國人的房間而言實在太大了。因此,蘇迪提出最好買一個平板電視釘在墻上,這樣就可以騰出寶貴的空間。
至此,他們心里有了個大致的方向──45英寸左右的平板電視。不過,這里邊標準清晰度電視(SD)、高清晰電視(HDTV),數碼光線處理(DLP),等離子(PDP),液晶電視(LCD)等等各種概念的說法還是讓蘇迪夫婦感到了眼花繚亂。
在蘇迪他們來到國美和蘇寧,聽了各個品牌的促銷員的輪番闡述和看了千差萬別的概念介紹以及價格后,更感覺快要亂得崩潰了。他們出現了分歧。
馬琳比較看好42英寸左右的等離子電視,覺得在價格上比起同樣大小的液晶會便宜4000到5000元,1萬元左右的價格在40英寸以上的大電視里是性價比最高的,而且最近很多品牌都在搞促銷優惠。雖然畫面清晰度不如液晶,但顏色方面看起來要亮麗一些。
但蘇迪堅定地認為42英寸的液晶才是更好的選擇,一方面,歷經幾次搬家買促銷家具電器得來的經驗教訓,總覺得促銷產品是一種要被替代的東西;另一方面,聽朋友介紹說,一般50寸以下的等離子都沒有達到高清數字電視標準要求,而有些號稱達到高清的42英寸等離子和同型號的液晶電視的價位也差不了多少。考慮到目前廣州置換數字電視的進展飛速,不如一步到位買分辨率更高的液晶電視。雖然感覺液晶電視快速換臺的時候,圖像有些滯澀,但它讓蘇迪感覺畫面更加細膩,這一點對喜歡看高清DVD碟片的蘇迪來說尤其重要。
爭論在繼續。接下來的一周,蘇迪幾乎看完了所有門戶網站對各款電視的評價,注冊了無數的發燒論壇,輾轉眾多的專業評測網站。一周下來,從電視上游面板產業未來的走勢,到PDP、LCD電視的基本原理,再到內部電路IC設計的優劣判斷,蘇迪已爛熟于胸。學文科的蘇迪感覺自己已達到工科學士畢業時應當具有的電器知識水平。
“我們是不是有了選擇恐懼癥?”看到丈夫的癡迷程度,馬琳這樣問。
在得到蘇迪同意放棄安裝家里那個預想中的小酒窖以及一個月內每天準時接她的承諾后,馬琳終于同意了蘇迪購買液晶電視的方案。他們選中了售價為18999元的一臺42英寸液晶電視,至此,蘇迪夫婦的電視采購活動耗時2周,才總算結束。一抬頭看到郭德綱在電視里裂著大嘴說,“山寺日高僧未起,算來名利不如閑。”心里不禁覺得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