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06年是液晶電視最為風光的一年,如果說往年液晶電視和等離子之間的競爭還是有來有往的話,今年液晶電視基本上已經在30英寸和40英寸級平板市場上完全占據了主導,而這得益于今年40英寸以下液晶的大幅降價。從今年年初以來,液晶電視降價的消息就充斥了整個平板電視市場,32英寸液晶電視跌破5000元,37英寸液晶跌破8000元,40英寸液晶跌破9000元……這些構成了今年平板銷售的一大景觀,特別是高清國家標準出臺以后,在等離子遭受慘重的打擊的情況下,液晶在五一和國慶兩大銷售熱季乘虛而入,一舉稱雄平板電視市場。那么06年的40英寸以下液晶電視市場發展有何突出的特點,未來又將向什么方向發展,價格走勢又將如何?我們將給大家一一做具體分析。
06年的平板電視市場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而液晶電視的市場的增長速度更為迅速,主要的市場增長點在于一二級的城市市場,由于消費者的收入比較高,因此液晶電視基本上已經成為了城市家庭購買電視的首選。在液晶電視市場中,在一級大城市已經呈現出向4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消費的趨勢,而大部分國內消費者仍然對40英寸以下液晶青睞有加。根據今年11月份的統計數據顯示,32英寸液晶電視占據了整體市場四成以上的關注度,產品的關注比例為41.2%,32英寸以下產品的關注度為8.5%,再加上37英寸液晶,也就是說,國內的半數以上選購液晶的消費者都將目光集中在40英寸以下的產品的身上,這也充分說明了40英寸以下仍然是人氣最旺的市場。
也許有人認為人氣最旺并不能說明什么,那么下面的銷量數據就能充分說明問題了:06年第一季度結束的時候,已經是市場主流產品的32英寸液晶僅僅占整個液晶電視機市場28%的市場份額,而到了第三季度,30英寸以上的液晶電視份額已逾七成,除開其中40英寸及以上的大屏幕超過20%市場份額,僅僅是30英寸到40英寸之間的液晶電視市場份額就占了將近一半,因此目前的液晶電視仍然保持了40英寸以下液晶占據主導,其中又以32英寸為主,37英寸為輔,逐漸向40英寸以上大屏幕發展的市場格局。
從今后的發展情況看,盡管現在32英寸液晶電視仍然占據了市場的主流地位,但是屏幕尺寸逐漸擴大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目前北京、上海、重慶等大城市在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已經出現了4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成為市場主流的苗頭,當然這也和大城市的高收入和高消費水平有關,其他的中小城市在短時間內恐怕還很難達到這種水平。因此40英寸以上的大屏要想取代32英寸成為液晶的主流尺寸,在部分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可以做到,而在液晶尚沒有取代CRT的情況下,要想全國范圍內實現還是有很大的難度,這其中最少也要幾年的時間。不過隨著消費者要求的不斷提高和產品成本的不斷下降,大尺寸液晶將會逐漸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熱點。
對消費者來說,06年是40英寸以下液晶電視的豐收年,特別是今年五一和國慶期間,傳統的銷售旺季降價的幅度尤為明顯。據前三季度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國產品牌32英寸的價格降幅在20%左右,國外品牌的降幅在10%以上,低于6000元的32英寸液晶電視年初開始在賣場銷售,3月份低于6000元的32英寸液晶才占整個32英寸液晶電視的1.6%,然而到了9月份,這個比重已經上升到了45.7%。到今年第三季度為止,32英寸液晶電視的平均價格約為7100元,其中國產品牌平均價格為6000元,國外品牌平均價格為9000元;37英寸液晶電視的平均價格約為10400元,其中國產品牌的平均價格為9000元,國外品牌的平均價格為12000元,整體的降幅接近30%的水平。
今年液晶降價幅度如此之大,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液晶面板的降價,特別是臺灣面板的發力。由于液晶電視上游關鍵零部件供貨來源比較穩定,采購成本相對低廉,客戶基礎也非常穩定,核心部件和零部件已經形成了全球的供應鏈,使得國內和國外企業在這方面的技術上保持了一致,在價格上差別也不大,重點在于液晶面板。三星、LG飛利浦、友達、奇美和夏普這五大液晶面板生產廠家的占全球面板供應的九成,而國內企業的液晶面板采購主要集中在三星、LG飛利浦和以友達、奇美為代表的臺灣廠商中,而國內的主流平板電視品牌開始大批量采用性價比更高的臺灣面板,是促使現在液晶價格的不斷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去年開始,40英寸以下的液晶電視廣泛被人們看好,因此成為各業者爭食的大餅,無不積極投入32寸面板生產,其中三星電子與奇美電子目前單月32寸面板產出量約在30余萬片,LG飛利浦與友達則在20余萬片上下,而實際情況卻是終端需求不如預期,面板大廠從年初開始就面臨高庫存的壓力。無論是電視終端產品或面板庫存仍偏高,由于庫存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而其中又尤其以32寸面板最為嚴重,因此面板生產商不得不壓低面板的報價,以持續壓低價的策略搶單,造成從今年春天開始40英寸以下液晶產品價格持續走低。
到今年下半年,三星的第二條七代線投產,夏普的八代線投產,大尺寸面板產量的增加,40英寸以下尺寸面板價格帶來巨大的壓力。50英寸以上液晶面板正式加入到大屏幕征戰之中,40英寸級的液晶面板的價格下跌,這兩個領域的激烈競爭也對40英寸以下面板市場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由于價格上大屏幕面板進一步縮小了和小尺寸面板的價格差距,在整機成本上也進一步壓縮,為了維持一定的價格差價,32英寸面板價格也不得不隨之下調。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一點是國內的渠道競爭,今年家電連鎖渠道出現了兩件大事,首先是百思買收購了江蘇五星,而隨后國美和永樂合并,家電連鎖市場上原有的三足鼎立之勢演變成了國美和蘇寧之間的雙寡頭競爭。廠家在失去了渠道大權之后,產品的定價權利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落入了渠道商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場平衡手段,國美和蘇寧之間的競爭變得更為激烈,最終轉嫁到廠商頭上,這種情況在五一和國慶期間達到了高潮,這也就是為何今年平板市場和往年相比顯得如此不平靜的原因。
液晶電視需求市場的增長,消費者的認識水平提高,國內平板電視市場已進入品質競爭階段,其中清晰度的高低是是衡量液晶電視品質好壞的首要標準,特別是在高清國家標準出臺以后,商家更是加強了這方面對消費者的引導,一時間“高清”泛濫。以40英寸以下的液晶電視看,主要的分辨率還是1366×768,已經達到了高清標準的要求,73.6%的消費者主要關心這一分辨率的產品,而1920×1080目前只在價格高昂的高端液晶中出現,這并不意味著消費者不知道有更高的分辨率,其實這也說明了消費者在選購產品的時候已經比較理性,在目前這種高清視頻缺乏、高清碟機還沒有普及的情況下,1366×768已經足以滿足家庭的需要了。
響應時間是消費關注液晶的另一個地方,由于液晶電視存在拖影問題,很多消費者已經越來越注重更短響應時間的液晶。從調查數據來看,54.6%的消費者關注8毫秒響應時間的液晶產品,這一響應時間也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水平,如此受到關注的主要原因在于:8毫秒響應時間的技術已經相對比較成熟,而且生產成本已經能夠比較好地得到控制,因此產品價位比較容易被接受,產品性能也比較能夠令人滿意,并且產品數量也是市面上最多的;響應速度長的產品已經難以滿足消費的使用需求,而響應時間比較短的生產成本高,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性價比不高,與其花大價錢還不如等快速響應時間的產品普及之后再說。
隨著消費者認識的提高,對液晶電視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不是僅僅看價格
很多人認為,只要降價就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實惠,而實際上是不是真的如此呢?現在液晶電視質量問題頻出,其根本原因就是廠家過于追求低成本,甚至已經影響到了產品的質量,同樣售后服務也不到位,消費者只看到了購買時候的價格,卻沒有想到價格之外的其他問題。同樣對于廠家來說,它們關心產品的成本,而流通渠道商卻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吸引消費者身上,頻繁的打折、返券會使消費者對商品降價的預期不斷提高,這最終將破壞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資料顯示全球家電巨頭利潤率普遍不及3%,而中國更加嚴重,根據各大國內家電巨頭2006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康佳、廈華、海信等國內的電視巨頭凈利潤率還不足1%,最終廠家也是受害者。
和外資品牌拼比價格,國內的電視廠商也是得不償失,因為畢竟外資品牌還有一個殺手锏——液晶面板。雖然現在外資產品只占了30%的市場份額,但是國內彩電生產商都是從外面采購液晶面板,這部分成本占了整機成本的7成,而這部分的利潤都掌握在外資企業的手中。也就是說,雖然國內液晶電視賣的熱火朝天,外資產品占了很少一部分,但是只要有液晶面板這部分的利潤在我手中,我一樣可以從中獲利。相比反觀國內企業,各種促銷手段是花樣百出,銷售量也是節節攀升,液晶電視市場日益火爆,但相互之間的價格競爭最后無疑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
以往液晶降價基本上都是以國產品牌為主,而很多出現問題的低級液晶也是以國內產品居多,因此很多消費者把目光放在了外資液晶上,但是卻忽略外資液晶同樣也存在一些貓膩,近段時間出現的外資液晶采用臺灣屏事件,牽涉到了夏普、三星、LG、索尼等諸多知名品牌,這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本來作為生產廠家,使用價格低廉的臺灣屏無可厚非,但此后不僅沒有在產品說明中明示,還繼續在銷售的過程當中也沒有說明,誤導消費者認為其仍然是使用自產液晶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廠商出此下策,對于一個已經在市場上確立良好地位和形象的企業來說,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當然這里也不是說臺灣面板質量不好,主要是外資面板和臺灣面板的市場定位不一樣。外資面板質量高性能好,但是價格偏高,使得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所以主要是在中高端產品中使用,而近幾年臺灣液晶面板廠商技術發展非常快,目前在技術品質與日韓液晶面板已經是不相上下,今年友達和奇美新生產線量產以后,生產成本更低,性價比提高,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在中低端產品中使用居多。國內的主流平板電視品牌開始大批量采用臺灣屏,從而促使了現在液晶價格的不斷下降,連日韓主流品牌SONY、LG、松下、三星、東芝、JVC等幾乎都從臺灣外購液晶屏,采購臺灣液晶屏的比重約60%。
對于40英寸以下的液晶來說,產品大部分都是以中低端為主,為了迎合消費者,很多商家都打出了低價的旗號,但這些低價的產品中不乏有質量缺陷、壞點多的面板生產的,有些則是使用市場上低價位的低檔面板,極大的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在宣傳的時候,有些不具備技術實力的液晶電視廠商靠編造概念,使用一些聽起來非常生僻的概念來糊弄消費者,而事實上這些對提升電視的性能并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對于這種用低價吸引消費者注意,犧牲產品品質,為彌補技術與品牌形象上的差距,不惜杜撰虛假的概念擾亂消費者視線的做法,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