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實際情況需要網絡運營商、設備供應商與節目供應商緊密合作,實現利益均衡分配。可是利益增長點在哪里都不清楚,就已經開始打起各自的小九九。有的單位把眼光投入到新開發的住宅小區,如果這些小區的業主經濟收入比較優越,那么他們就可能是更換電視機的主要潛在群體。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刺激我國電視界重視高清電視的一個重要原因。最早啟動的深圳高清之所以后來不如青島,除了一系列非技術原因之外,深圳不是奧運的合作城市是重要原因之一。青島是2008年北京奧運的水上運動合作城市,這個運動項目的全球轉播由奧運BOB規定為高清,所以該城市高清電視發展比較快,同時該城提出的數字化平移的技術含量也比較高,據說是以光纖入戶為技術基礎。盡管論現行數量不如深圳數字電視入戶率高,但是更有后勁。我想只有這樣的高起點才能把廣播電視傳輸網做成多功能的網絡而進入千家萬戶,如果繼續使用現行的HFC混合網絡,無法提高網中數據傳輸率,對于強化高數據率傳輸造成制約。例如,正在試播中的電視點播節目,著眼點應該是如何加強交互功能,而不是維持在準點播的框框里。當我們集中在網絡傳輸高清的同時,先進國 家并沒有放棄使用地面廣播方式來傳播本地高清電視信號,而收視效果和經濟效益都不錯。我國廣電總局也在考慮這些手段來啟動高清電視廣播。可是,我國的電視臺,除了中央電視臺,其它基本都是地方性的。各地發展很不平衡,電視臺經營效益也各不相同,是否都能夠按總局的想法來辦也是個現實問題。靠行政命令是無法推動高清的,就像數字化平移那樣,全國的進度是有天壤之別的。
盡管對高清有種種議論和爭論,但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標清和高清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共存,這是無人反對的共識。也就是說,從節目制作到用戶終端,兩種格式的兼容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當今這個多元化時代,人為地偏廢或偏袒一方是沒有任何好處,也行不通的。
讀者也許會提出哪一年高清才能在中國普及?反正我親耳聽到某電視臺從事高清的人員說“高清環繞聲?猴年馬月吧!”所以對待高清是很不認真的。讓我們分析一下現實情況,據有關廣電部門研究高清課題的結果是,高清的普及,首先就是高清電視的目標收視人群將主要鎖定在中等收入以上人群。可是“中等收入”是否就是“中產階級”?我看了很多資料,都認為中國目前沒有形成中產階級的可能,所謂階級是一種人群的政治劃分,而不是收入。所以還是說中等收入比較合適。那么中等收入應該以什么數字為標準?談論收入的專家和媒體很多,但是都建立在抽象臆測的基礎上。例如,年薪多少才算中等收入?這樣收入的家庭能以什么數字的資金來供養高清電視的消費享受?如果說連高清的經濟基礎人群的定義都確定不下來,那么又如何來推動企圖獲得更大利益的高清運動呢?另外一個文字游戲就是“普及”二字。是80%以上才算普及,還是10%以上就可以算為普及?按我們一般理解就是大多數人接受才算普及,那意味著至少超過百分之五十。可是,依據專家的討論,認為在IT、電信行業中,只要有10%的人采用就算普及了。所以將此結論移植到高清業務,就是說在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用戶有10%就可以宣布我國已經普及高清了。真讓人啼笑皆非。這些“專家”不去做點實事去真正推動高清事業,而是成天在那里研究什么是“中等收入”,以及建立在已經確定“中等收入”基礎上的百分比定義出來的“普及”。我不明白的是,我國隨著國力的加強,人民最低收入界線在不斷提高,例如一個指標就是最低工資數。那么建立在一個不斷變化中的數字的一個固定比率來宣布普及與否,未免太虛了吧。如果讀者把對高清的期望建立在這個“普及”上的話,那么可能真是猴年馬月了。
我們讀者會關心國內已經上馬高清的電視臺或者廣電集團都做了什么高清節目來迎戰高清時代來臨?我沒有很全面的資料,但是可以舉一些現實的例子。以對上海的報道為例,上海文廣集團的高清頻道“新視覺”,因為其母單位文廣集團本身就是國內大型節目供應商,因此基本上供應頻道的大部分的節目播出是自產自銷的,當然也有部分是屬于交換或外購的國際節目。文廣集團自產節目類型主要是紀錄片、電視劇、電視電影,以及一些作為搶救文化遺產而攝制的文藝類節目。電視劇作品有《白求恩》、《飛花如蝶》、《錯愛一生》等,紀錄片有《黃道婆》、《大師》系列、《罪犯自述》系列、《生死羅布泊》、《唐山大地震》等。這些片子在高清播放時有何優勢?同時由于對于紀錄片、新聞片不贊成使用環繞聲,而高清電視劇的內容又沒有加以環繞聲強化氛圍感的意識,那么看高清又有何等樣的體驗和享受?據我了解,山東電視臺著名錄音師楊青青和北京電影學院甄釗副教授合作,在制作記錄片《走進鄧小平》時,大量采用環繞聲技術來處理原始素材中的聲音資料,或者給有關鏡頭錄制環繞聲聲軌。例如,鄧小平在檢閱車上行進在天安門廣場作三軍檢閱時,原始影片素材錄音是單聲道的。但是,通過技術和藝術加工處理成5.1聲道的真正環繞聲,這樣使得觀眾有極其深刻的身臨其境的感受,對鄧小平的光輝形象和我軍的軍威有了新的理解。這片子的聲音處理,在一次高層次國際交流中,博得國外權威錄音大師的好評。至今在掌握高清方向的人群中,仍然有人狹窄地認為環繞聲就是玩噱頭,玩震撼。這完全是對人類聽覺的歪曲,人類無時無刻不是生活在環繞聲的自然環境中,所以只要有聲音的地方,都是環繞聲的。把節目限制為某些可以做環繞聲,某些不可以,這是極其荒唐的決定和決策。有這種思想的所謂專家,從來沒有從事過電視節目的實際制作,他們根本不知道,就算在單聲道年代,許多記錄片的聲音也是后期制作的,而不是統統現場錄音。到了環繞聲高清時代,一方面要采取各種措施來實現現場環繞聲氛圍的錄制,另一方面也要有充分的5.1素材提供給需要鏡頭的使用,這樣使得整部片子在聲音感覺方面與畫面一起流暢地流動,給觀眾一個深切的感受,起到記錄片的心靈震撼作用。
關于高清電視在專業制作隊伍中推廣的難點,個人認為關鍵是思想觀念的轉變,這個轉變不僅是節目制作人員的觀念,主要是領導層的。因為推高清電視并不是簡單地推一項技術,實際上推的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對制作人員、技術人員等業界人士原有工作習慣的挑戰,同時由于工作強度和難度在一定層面上增強,也是對管理層的管理制度更新的挑戰。同樣拍攝同一題材的節目,采用高清設備后將對人員技能和強度要求增加,對個人來說就會考慮到待遇是否有改善,對劇組來說攝制經費是否有提高,對單位來說需要考慮新增哪些設備,配備哪些人力,制訂哪些發展戰略規劃。這些問題如果不能統籌考慮好,內部推廣就會相當艱難。不過,根據實際情況,因為絕大多數電視臺在制作高清的同時也出了標清版本,所以,應該沒有什么太大矛盾。有的單位采取更加積極的態度,借著上高清的機會,不但進行設備更新,也進行配套的人才選拔和進行節目質量提高等等。這些對我國電視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有利的推動作用。對于本單位來說,高清節目是作儲備為主,標清節目仍然供應給日常播出。由于高清節目在大多數城市仍然沒有撥入的可能,所以有遠見的電視臺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大力培育高清的人才,包括藝術和技術、畫面和聲音等方面人才的培訓、實踐、交流等。一旦條件成熟,高清節目的儲備量沒有問題,而一支高素質的高清專業隊伍也已經可以輕松地投入各種高清節目的制作中。已經用不著擔心錄音師制作環繞聲的水平和經驗,也用不著考慮攝像師拍攝高清畫面的能力,更不用多慮高清節目的整個后期制作過程。我想,這是我國不少已經上馬高清的電視臺的主流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