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電視沸沸揚揚已經炒作了很長時間,最起勁的是電視機制造商。可是實際上中國的這是廣大《家庭影院技術》雜志讀者和眾多影視愛好者熱切關心的話題。有關高清的技術理論文章比比皆是,但是,普遍認為“說得多、做得少,虛的多、實的少”。這的確是比喻我國高清電視進展的真實寫照。是否如此?我想借此談一些現實問題,當然有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的因素,但是都是存在于我國業界的真實狀況。
眾所周知,我國的電視業已經脫離國家事業單位的軌道,而制度化地轉型為自給自足和上交稅款的企業。所以,對于老百姓來說,在享受經濟改革帶來的口袋豐滿而津津樂道時,不應該忘記過去免費的電視午餐已經沒有了。為了減去電視臺事業單位這個沉重的負擔,國家已經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很多消費者卻一直對國家早已對電視臺斷奶的措施不甚了解。到了最近廣播電視數字化平移中,這個問題才逐漸暴露出來。數字電視要收費了,模擬電視要大大收縮。例如深圳只剩下6個頻道的節目是免費的模擬電視,其它入網的頻道都要交費。境外的節目收費更加高些。這些節目盡管是數字電視,但是仍然是標清的單聲道節目。除了信號穩定度和視頻清晰度有所改善,電視聲音質量與模擬電視沒有差別。網內的電視節目已經多達90多個,但是節目質量大同小異。基于電視臺的轉型,高清電視的前期投入更大,因此成本回收是至關重要的事情。所以,中國高清電視廣播采取付費運營模式是理當所然的,也是無可非議的。
據了解,國家廣電總局目前只正式批準了3個可以運營的付費高清電視頻道,它們是中央電視臺《高清影視》頻道、上海文廣集團《新視覺》頻道和華誠數字影業公司《高清電影》頻道。這三個高清頻道均采取衛星覆蓋、有線落地的方式進行傳輸。據報道說,全國至少10個以上的有線電視網絡已傳輸1至3套高清電視節目。而且自行推斷的高清電視信號通過有線網的滲透用戶量理論上至少達到500萬戶。當然,這是理論上,千萬不要認為已經有500萬人在家里可以收看高清電視了。我們業內喜歡把這種推斷作為發布資料的做法稱為“做概念”,因為把這叫做“概念炒作”有點太刺激。
我們先不說網里面怎么傳輸高清節目,單說老百姓要能夠看到高清電視的基本條件如何?它們應該首先是本地廣電網已經攜帶高清電視信號;其次,用戶已購買符合相關技術要求的16:9高清顯示器;第三,向廣電網絡運營商購買了適當的高清機頂盒;第四,選擇頻道并支付收視費;最后,獲得頻道及廣電網絡運營商授權。中央電視臺《高清影視》頻道是由中央電視臺所屬中數傳媒公司負責具體運營。它的實行方案是,以高清電視終端顯示器認證方式與廠家簽訂市場銷售推廣協議并收取認證費,同時用戶需繳納120元的月收視費。上海文廣集團的《新視覺》和華誠數字影視公司的《高清電影》頻道采取另一種方案,它們的推薦每戶收視月費分別是80元和100元。當然這個價格離開回收成本相距甚遠,只是作為市場培育和推廣的手段。據某些媒體報道,目前已發出高清頻道授權卡近30萬張,但這個數字不等于有30萬用戶能夠收看。從這些所謂已經運作的高清電視廣播來看,在高清頻道作為商業播出至今8個多月的時間發現的問題有:高清頻道的市場宣傳和推進力度弱、觀眾認知度低以及節目內容不豐富等,造成用戶發展不理想。照這樣的速度來看,這三家節目運營商要實現盈利還有一段很長很長的路要走,而且路上充滿各種艱難險阻。一些媒體或所謂專家,根據理論或假設,把目標當作現實,對老百姓、廣大消費者造成嚴重的誤導。
如上所說,高清用戶發展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頻道節目源不足,缺乏精彩內容,重播率高(炒冷飯);收費高于民眾消費水平,所謂中等收入家庭也不一定能承受;群眾對高清頻道認知度極低,誤傳太多;高清概念被電視機和設備廠家長期透支,所謂“高清”電視機比比皆是;除了一些發燒友和專業人士,最終用戶并沒有真正的高清視聽體驗。也有人抱怨政府推動力度不夠,沒有對廣播商的扶植政策。其實就是向國家伸手要錢,把風險轉嫁到納稅人頭上。有些人認為運營商市場營銷力度不夠,眼看著往里扔錢,總不能再白貼錢去搞宣傳。還有人認為高清初期應該不收錢,等市場成熟了再收錢。我看這是又一個笑話,因為老百姓可以掌握的權力就是看或者不看高清電視,也就是說交或者不交月費。如果說正式運行時又開始高收費的話,老百姓可以不看,也就是不再交費。當然,運營商認為如果先不收月收視費,可是機頂盒和高清電視得用戶自己投資,如果你因為不收月費而購買了這兩件高價產品的話,當上了免費的套,再解套可就要想想已經作的高清設備投資怎么辦。于是,用戶為了對得住這兩件高價商品的投資,就會繼續掏銀子交月費。這就是運營商的美好理想,我不知道我們的讀者是如何想的。
有的報道稱,中國目前的高清節目年生產能力在1600小時左右(我沒有查到這數字是指什么內容的節目,我懷疑僅是電視劇),而每個商業播出高清頻道1年的更新播出量至少要2000個小時?梢娔壳皣鴥雀咔鍍热萆a能力遠遠還不能有效支撐商業播出頻道的運營,還需要大量引進國外節目源。那么在錢還不知道怎么從用戶口袋里掏出的時候,為了買高清節目又要投入高額資金。據說上!缎乱暯纭废蛎绹鳱BA購入大量高清籃球比賽節目,并享有中國大陸的高清播出版權。當然,對于喜歡看籃球的觀眾來說是過癮了,可是對于真正想通過高清來發一把燒的讀者來說,我相信聽到這個消息后企望變成了失望。目前,整個高清產業鏈就是出于這種畸形發展的不平衡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高清電視劇和數字電影仍然受到標清節目的競爭和挑戰。對觀眾來說,數字化平移后,近百個電視頻道的選擇已經使得觀眾眼花繚亂而無所適從,往往最后就是把電視機關掉。高清頻道需要更具有心靈震撼力和親自臨場感的高質量聲音的節目內容,這樣才能與標清電視有明確的區別,才能搶到觀眾。
對于我國的高清運營,從電視臺方面來說,首先要抓產品質量。也就是不僅僅片面追求畫面清晰度,而是要抓節目藝術質量,尤其要重點注意對環繞聲的正確運用。讓內容與形式在高清起步階段得以本質的提高和重視,徹底清除幾十年來在我國武斷地把電視聲音定義為“伴音”的錯誤思想。因為環繞聲是人類生存空間的自然聲音狀態,不是人為的造作和虛構。一些所謂高清專家武斷地從電影環繞聲來說什么環繞聲不適于新聞、不適于記錄片等等。其實他們根本沒有聽到新聞現場的聲音,也沒有跟隨拍攝記錄片去到現場,聽聽那里的實際聲音。我知道我國中央電視臺和日本NHK廣播公司聯合攝制的《新絲綢之路》,日方整個采用自制的便攜式5.1聲道環繞聲話筒傘,跟隨攝像師現場錄制環繞聲,或者自己實錄一些環境聲,以供記錄片合成時使用!缎陆z綢之路》的高清環繞聲版本我親耳聆聽過,其效果大大勝過單聲道記錄片,對整個片子的藝術性和思想性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有些地區的高清發展就受到這些“專家”的錯誤思想指導,使得該地區的高清電視畫面很清晰,聲音可是馬馬虎虎。而且不但不鼓勵錄音師努力掌握環繞聲錄音技術,反而鼓吹使用假5.1,也就是聲道擴展分配技術,把少聲道的聲音分配到多個聲道去,造成所謂虛擬環繞聲效果。這個地區不是經濟實力不足,而是自以為是、坐井觀天的蛙見現象太嚴重。所以讀者在看或聽一些“專家”的論述時,千萬要自己把握自己的認知,不要人云亦云、以訛傳訛。
現在的實際情況需要網絡運營商、設備供應商與節目供應商緊密合作,實現利益均衡分配?墒抢嬖鲩L點在哪里都不清楚,就已經開始打起各自的小九九。有的單位把眼光投入到新開發的住宅小區,如果這些小區的業主經濟收入比較優越,那么他們就可能是更換電視機的主要潛在群體。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刺激我國電視界重視高清電視的一個重要原因。最早啟動的深圳高清之所以后來不如青島,除了一系列非技術原因之外,深圳不是奧運的合作城市是重要原因之一。青島是2008年北京奧運的水上運動合作城市,這個運動項目的全球轉播由奧運BOB規定為高清,所以該城市高清電視發展比較快,同時該城提出的數字化平移的技術含量也比較高,據說是以光纖入戶為技術基礎。盡管論現行數量不如深圳數字電視入戶率高,但是更有后勁。我想只有這樣的高起點才能把廣播電視傳輸網做成多功能的網絡而進入千家萬戶,如果繼續使用現行的HFC混合網絡,無法提高網中數據傳輸率,對于強化高數據率傳輸造成制約。例如,正在試播中的電視點播節目,著眼點應該是如何加強交互功能,而不是維持在準點播的框框里。當我們集中在網絡傳輸高清的同時,先進國 家并沒有放棄使用地面廣播方式來傳播本地高清電視信號,而收視效果和經濟效益都不錯。我國廣電總局也在考慮這些手段來啟動高清電視廣播?墒,我國的電視臺,除了中央電視臺,其它基本都是地方性的。各地發展很不平衡,電視臺經營效益也各不相同,是否都能夠按總局的想法來辦也是個現實問題。靠行政命令是無法推動高清的,就像數字化平移那樣,全國的進度是有天壤之別的。
盡管對高清有種種議論和爭論,但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標清和高清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共存,這是無人反對的共識。也就是說,從節目制作到用戶終端,兩種格式的兼容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當今這個多元化時代,人為地偏廢或偏袒一方是沒有任何好處,也行不通的。
讀者也許會提出哪一年高清才能在中國普及?反正我親耳聽到某電視臺從事高清的人員說“高清環繞聲?猴年馬月吧!”所以對待高清是很不認真的。讓我們分析一下現實情況,據有關廣電部門研究高清課題的結果是,高清的普及,首先就是高清電視的目標收視人群將主要鎖定在中等收入以上人群?墒恰爸械仁杖搿笔欠窬褪恰爸挟a階級”?我看了很多資料,都認為中國目前沒有形成中產階級的可能,所謂階級是一種人群的政治劃分,而不是收入。所以還是說中等收入比較合適。那么中等收入應該以什么數字為標準?談論收入的專家和媒體很多,但是都建立在抽象臆測的基礎上。例如,年薪多少才算中等收入?這樣收入的家庭能以什么數字的資金來供養高清電視的消費享受?如果說連高清的經濟基礎人群的定義都確定不下來,那么又如何來推動企圖獲得更大利益的高清運動呢?另外一個文字游戲就是“普及”二字。是80%以上才算普及,還是10%以上就可以算為普及?按我們一般理解就是大多數人接受才算普及,那意味著至少超過百分之五十?墒牵罁䦟<业挠懻,認為在IT、電信行業中,只要有10%的人采用就算普及了。所以將此結論移植到高清業務,就是說在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用戶有10%就可以宣布我國已經普及高清了。真讓人啼笑皆非。這些“專家”不去做點實事去真正推動高清事業,而是成天在那里研究什么是“中等收入”,以及建立在已經確定“中等收入”基礎上的百分比定義出來的“普及”。我不明白的是,我國隨著國力的加強,人民最低收入界線在不斷提高,例如一個指標就是最低工資數。那么建立在一個不斷變化中的數字的一個固定比率來宣布普及與否,未免太虛了吧。如果讀者把對高清的期望建立在這個“普及”上的話,那么可能真是猴年馬月了。
我們讀者會關心國內已經上馬高清的電視臺或者廣電集團都做了什么高清節目來迎戰高清時代來臨?我沒有很全面的資料,但是可以舉一些現實的例子。以對上海的報道為例,上海文廣集團的高清頻道“新視覺”,因為其母單位文廣集團本身就是國內大型節目供應商,因此基本上供應頻道的大部分的節目播出是自產自銷的,當然也有部分是屬于交換或外購的國際節目。文廣集團自產節目類型主要是紀錄片、電視劇、電視電影,以及一些作為搶救文化遺產而攝制的文藝類節目。電視劇作品有《白求恩》、《飛花如蝶》、《錯愛一生》等,紀錄片有《黃道婆》、《大師》系列、《罪犯自述》系列、《生死羅布泊》、《唐山大地震》等。這些片子在高清播放時有何優勢?同時由于對于紀錄片、新聞片不贊成使用環繞聲,而高清電視劇的內容又沒有加以環繞聲強化氛圍感的意識,那么看高清又有何等樣的體驗和享受?據我了解,山東電視臺著名錄音師楊青青和北京電影學院甄釗副教授合作,在制作記錄片《走進鄧小平》時,大量采用環繞聲技術來處理原始素材中的聲音資料,或者給有關鏡頭錄制環繞聲聲軌。例如,鄧小平在檢閱車上行進在天安門廣場作三軍檢閱時,原始影片素材錄音是單聲道的。但是,通過技術和藝術加工處理成5.1聲道的真正環繞聲,這樣使得觀眾有極其深刻的身臨其境的感受,對鄧小平的光輝形象和我軍的軍威有了新的理解。這片子的聲音處理,在一次高層次國際交流中,博得國外權威錄音大師的好評。至今在掌握高清方向的人群中,仍然有人狹窄地認為環繞聲就是玩噱頭,玩震撼。這完全是對人類聽覺的歪曲,人類無時無刻不是生活在環繞聲的自然環境中,所以只要有聲音的地方,都是環繞聲的。把節目限制為某些可以做環繞聲,某些不可以,這是極其荒唐的決定和決策。有這種思想的所謂專家,從來沒有從事過電視節目的實際制作,他們根本不知道,就算在單聲道年代,許多記錄片的聲音也是后期制作的,而不是統統現場錄音。到了環繞聲高清時代,一方面要采取各種措施來實現現場環繞聲氛圍的錄制,另一方面也要有充分的5.1素材提供給需要鏡頭的使用,這樣使得整部片子在聲音感覺方面與畫面一起流暢地流動,給觀眾一個深切的感受,起到記錄片的心靈震撼作用。
關于高清電視在專業制作隊伍中推廣的難點,個人認為關鍵是思想觀念的轉變,這個轉變不僅是節目制作人員的觀念,主要是領導層的。因為推高清電視并不是簡單地推一項技術,實際上推的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對制作人員、技術人員等業界人士原有工作習慣的挑戰,同時由于工作強度和難度在一定層面上增強,也是對管理層的管理制度更新的挑戰。同樣拍攝同一題材的節目,采用高清設備后將對人員技能和強度要求增加,對個人來說就會考慮到待遇是否有改善,對劇組來說攝制經費是否有提高,對單位來說需要考慮新增哪些設備,配備哪些人力,制訂哪些發展戰略規劃。這些問題如果不能統籌考慮好,內部推廣就會相當艱難。不過,根據實際情況,因為絕大多數電視臺在制作高清的同時也出了標清版本,所以,應該沒有什么太大矛盾。有的單位采取更加積極的態度,借著上高清的機會,不但進行設備更新,也進行配套的人才選拔和進行節目質量提高等等。這些對我國電視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有利的推動作用。對于本單位來說,高清節目是作儲備為主,標清節目仍然供應給日常播出。由于高清節目在大多數城市仍然沒有撥入的可能,所以有遠見的電視臺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大力培育高清的人才,包括藝術和技術、畫面和聲音等方面人才的培訓、實踐、交流等。一旦條件成熟,高清節目的儲備量沒有問題,而一支高素質的高清專業隊伍也已經可以輕松地投入各種高清節目的制作中。已經用不著擔心錄音師制作環繞聲的水平和經驗,也用不著考慮攝像師拍攝高清畫面的能力,更不用多慮高清節目的整個后期制作過程。我想,這是我國不少已經上馬高清的電視臺的主流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