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對于LCD市場來說從來不是什么新鮮的玩意。然而,隨著LCD面板制造商在進入電視領域一事上,砸入數十億美元進行豪賭,再加上市場需求軟化的跡象開始顯現,LCD市場的不確定性漸漸占據了很大的比例。
不確定性因素
LCD電視的銷量沒有達到供應商野心勃勃的目標,而且在第三季度LCD業界整體遭受了收入的下跌,目前的這些波折是否在為業界長期的繁榮奠定基礎?
LCD生產線的代數越來越高,這種“越大越好”的策略還能維持多久?
LCD面板基底擴大到何種程度,收益遞減規律就會生效?
不確定性原理
在2004年,面板市場仍處于賣方市場而不是買方市場。面板供應商在考慮消費者的需求之前,就可以預先擴大生產能力。廠商們所采取的是所謂的“夢幻之地”策略:“只要你做了,他們就會來!
根據iSuppli的統計數據,一直以來,這項策略都很適合LCD市場:在1990年,這個產業的總值為5.6億美元;而在1999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06億美元;到了2003年底,LCD產業的總值已經超過了223億美元。
然而,在這個增長的過程中,LCD市場不止一次地面臨過增長放緩和質疑。這種情況很有規律性地出現在1995年、1998年和2001年。而每一次放緩之后,都會有一個讓LCD市場再次發展的新市場出現,從而再次推動業界的擴張。
90年代初期是LCD發展的第一次浪潮,當時筆記本市場產生了大量的需求;90年代末產生了第二次浪潮,這一次LCD顯示器成為了主要推動力。
由于今年LCD電視的銷售達不到供應商之前野心勃勃的估計,加之LCD業界在第三季度的收入整體下滑,造成了LCD市場目前的黯淡。那么,這次的增長放緩是否會一如前幾次放緩那樣,成為LCD市場長期繁榮的契機從而,掀起由電視市場帶來的第三次發展浪潮呢?
iSuppli認為,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該公司認為,大尺寸主動陣列LCD市場會在未來的幾年迅速擴展。到2008年,面板的出貨量會由目前的1070萬平方米提高到3160萬平分米。屆時,LCD電視面板的出貨面積將由現時占總體出貨面積的15%上升到35%。
第三次浪潮?
在電視領域,LCD有著明顯的技術優勢,包括更輕的重量、更高的分辨率、更薄的厚度、更低的功耗和更長的壽命。然而,LCD在一些包括價格在內的前端方面做出改善,如反應時間、最高亮度、對比度、圖像質量等。
面板廠商正通過IPS/VA技術努力地改善LCD的可視角度和圖像質量。同時,他們還在研究新一代的圖像處理芯片,能迎合電視市場的新型的背光燈和軟件。此外,廠商們還通過亮度調節技術來改善對比度,通過這種技術,一些面板廠商已經獲得了1000:1的對比率。
代數差距和供求平衡
截至到2004年第三季度,全球有11條第5代LCD生產線在運營中。2004年出現了4條新的5G生產線,其中三條在臺灣,分屬AUO,HannStar和Innolux;一條在大陸,屬于SVA-NEC。與此同時,Sharp的第6代生產線開始提高產量,而LG.Philips的第6代生產線也已經投入使用。
到2005年,Samsung和Sony聯合投資的第7代生產線很可能會開始生產。不過,目前已經有不少廠商宣布,推遲其6G和7.5G生產線的上馬。
需求放緩,庫存增加以及5G和6G生產線的產量擴大,導致了第三季度大尺寸TFT-LCD面板8.9%的供給過多。然而,iSuppli預測,隨著需求的增加和供應的調整,到年底時市場會趨向穩定。2005年第一季度,大尺寸TFT-LCD面板大約只會有1%的供給過多。
LCD面板的價格在第三季度急劇下跌,使得供應商不得不減少出貨。因此,估計到2005年第一季度,筆記本和顯示器用的LCD面板價格就會穩定下來。
LCD代數問題
推出下一代LCD生產線最大的好處是在于降低生產成本。代數越高的生產線,生產大尺寸面板的效率就會越高,成本也越低。這種成本的降低無疑可以推動LCD電視市場的發展前景。
然而業界的想知道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對于生產電視面板,哪一代生產線才是最能節省成本的。
對于37寸以下的電視市場,第6代的能高效地制造出90%的面板。同時,生產40到46寸面板,才是7G比較有效的生產狀態。而對于8G,起碼要生產50寸的面板,才能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由于業界普遍對60寸以上電視市場不看好,所以從財政的角度來說,出現9G生產線的機會并不大。
因此,iSuppli認為,6G、7G和8G都有它們存在的理由。而“越大越好”這種哲學會在9G這個層面終止。
結論
盡管現在的不確定性似乎讓人對LCD市場失去信心,但是業界的方向實際上是變得更加清晰。
目前的增長放緩只是業界成功路上的小波折。盡管仍有一些問題要解決,但是這些限制不會停止面板供應商進入電視市場。如果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么就是LCD業界的第三次浪潮已經來臨了,面板供應商短期的痛苦會換來長遠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