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中國大陸首條5.5代TFT-LCD生產線在北京開工。20年放在人類發展史只是一瞬,卻是中國大尺寸顯示產業波瀾壯闊的20年。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國大尺寸LCD顯示面板的產能占到全球的八成以上,出貨量占到了約70%,并且牢牢掌握著85、98以及100英寸以上等超大尺寸面板的市場話語權。
這20年間,中國的半導體顯示行業如何從無到有、從小到強?這期間經歷了怎樣的追趕、考驗和趕超?《對話》與行業內的資深企業家及專家一同走進“中國顯示技術的時光機”。
對話嘉賓:
李東生 TCL創始人、董事長
馬於光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海賓 AGC顯示玻璃中國CEO
趙 軍 TCL華星CEO
郝亞斌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執行會長
液晶顯示技術 還能維持多久?
李東生:行業內一些觀點認為,下一代顯示技術會在不太長的周期內取代液晶顯示。但經過我們自身發展經驗的判斷,我們認為目前在大屏幕顯示方面還沒有哪樣技術能夠取代LCD(液晶顯示)。將來,LCD(液晶顯示)在大屏幕顯示方面一定是主流,通過Mini LED或其他的量子點技術等新技術創新的加持,使到LCD(液晶顯示)的產品的生命周期更長,競爭力也會更強。
李東生指出,此次并購是一個源于產業調整的機遇。LGD 基于自身的戰略發展需要,正逐步退出液晶顯示領域,將資源集中于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研發和布局。他表示:“韓國企業在戰略性地退出液晶顯示產業,他們把資源集中在下一代的顯示技術。”
李東生進一步表示,TCL 華星也在持續優化液晶顯示技術,現在很多大屏幕電視,畫質非常好,已經在很多指標上超過 W-OLED(白色有機發光二極管)的水平。李東生說:“所以液晶顯示在高端產品方面的市場份額在不斷提高。在可以預見到的將來,LCD(液晶顯示)在大屏幕顯示方面一定是主流,而且通過 Mini LED 或者再有其他的量子點的技術等的新技術創新的加持,使得 LCD 的產品的生命周期會更長,而且競爭力也會更強。”
液晶顯示是如何誕生的?
馬於光:最初科學家們在植物中發現了一種材料,當光透過它的時候會有五彩繽紛的顏色,具有晶體的性質。(上世紀)60年代,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實現了在微小區域內對電場的控制,液晶的光學性質就被利用起來了,也就有了液晶顯示。
你家電視屏如何越做越大,越做越薄?
趙軍:現在中國的半導體顯示企業,不論是基礎管理方面,還是技術和工藝的提升方面,都取得長足的進步。以生產這臺115英寸的電視所用的11代線生產線為例,用的玻璃基板是2.9米×3.1米,是一個比人還高很多的基板。我們要在基板上進行幾百萬個晶體管的精密加工,精度可能是幾個微米,這就相當于我們打高爾夫,從廣州打到深圳要實現一桿進洞。
半導體顯示玻璃基板的進化之路
張海賓:2005年時的玻璃基板,比較普及的是5代線,尺寸是1.1米×1.3米,厚度是0.7毫米,現在這塊115英寸的屏用到的玻璃基板,在工廠生產的時候是2.9米×3.1米,面積接近于9平方米,厚度也從0.7毫米減薄到了0.4毫米。面積擴大,厚度變小,這也為我們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帶來了質的飛躍。
企業進軍上游對產業發展有何作用?
郝亞斌:有觀點認為,我是做面包的,不一定非要生產面粉。但這種邏輯或企業決策,未來在產業鏈中一定不會進入中高附加值的地位。所以在2009年的時候,中國彩電行業面臨著一個十字路口,是繼續跟隨內部專家講的兩頭在外、加工貿易,還是下定決心進攻上游,掌握自主發展的主動權?面板投資,它要持續不斷地投,沒有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