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對于投影儀到底有多重要呢?用坊間的話講:投影“一份亮度一份價格”、“買投影就是買亮度”、“投影大畫面效果,本質就是高亮度的功勞”……
某種角度講,投影機就是一個“基于亮度價值的儀器”。亦正因為如此,在市場競爭中,圍繞亮度做出的文章最多,產生的購買糾紛無數。亮度參量“不準”是消費者采購投影機的頭號“陷阱”。
“正反兩方面,它都最重要!”這是行業領頭企業一直要制定一個切合符合實際市場現狀的亮度標準的原因:2月16日,由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牽頭組織,極米、當貝、堅果、峰米、小米、海信、BOE、橙子科技、知麻、瑞格爾、轟天炮、安華光電等十余家企業代表以及平臺商京東、天貓廣泛參與的,《投影機光輸出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團體標準最終形成征求意見稿,正式進入公示階段。
CVIA亮度新標準解決了哪些問題
從《投影機光輸出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意見稿看,這不是一個“一次性”解決投影機亮度競爭規則的文件:例如,其依然保留了“投影機的光輸出值不得低于產品標稱值的80%”這樣寬泛的“誤差”規則。
但是,在其它方面,該意見稿亦有巨大的進步:例如,通過統一測量方法、統一標識為CVIA亮度,實現了“投影儀亮度內涵”的更為準確和一致的定義。此前,投影機市場存在多種亮度概念,例如ANSI流明、ISO流明、光源流明、色彩亮度。特別是光源流明(亮度)這一概念,在不同技術類型的投影機上,意義完全不同,甚至有3-6倍的差異。ISO和ANSI標準,對同一臺機器的測試值,也可能擁有10%以上的數值差異。
這些多種多樣的“亮度”感念,是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的亂象;也是不能讓廠商盡心將經歷集中在真正的產品價值上的障礙。若能如該意見稿預期,行業企業、尤其是占據市場銷量大部分的頭部企業,能夠堅守統一的測量和標識規則,將對凈化競爭市場、推動創新產品更快脫穎而出,具有不小的意義。
再例如,本次亮度標準的意見稿,特別關注了“人為提升測量值”的問題。投影機亮度測量是以白色為基準,但是不同的色溫(白平衡)下所顯示的白色,卻能為同一臺投影機帶來不同的亮度參數。即,傳統白光光源,如汞燈等產品,可以通過在白色中額外增加藍色、或者黃色,而實現更高的亮度測量值;同時,全色光源也可以通過格外提升白色中綠色能量,增加亮度測量值。
但是,以上種種辦法實現的高亮度值,往往在真正“看電影”的時候,要“原形畢露”。因為電影內容制作是按照6500K色溫的白色所進行的。特別增強過的亮度測量條件,是對畫質表現力的巨大破壞,是沒有實際實用價值的。 CVIA亮度新標準通過對白場色溫及色坐標測量的規范,最大程度讓亮度測量在“切實符合實際工作狀態”下測得最大亮度,實現了進一步的參數可解讀性、實現了亮度參數對畫質效果的“兼容一致”。
眾口難調和技術進步,讓“亮度”標準必須動態修正
《投影機光輸出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意見稿的發布,反饋出來的亮度問題,可以分為兩方面:其一是,所有頭部企業都認識到了,亮度市場需要規范了,行業必須做出某種努力——哪怕是小步慢跑也要行動起來。
其二,從意見稿的出臺看,真正高度統一和標準化的亮度參數時代,還有一定的距離。具體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不是所有企業都愿意參與到國內亮度新標準的定義之中。例如,部分市場后尾品牌、部分投機的新品牌,模糊的參數概念是其市場“競爭力”之一,他們更愿意“渾水摸魚”。另一方面,大多數外資投影企業,對于國內制定行業,或者國家標準的“投影機”規則,具有一定的抵制心里。這反映了本土投影機企業依然在國際市場缺乏戰略性影響力的事實。同時,作為投影機光閥上游企業,在市場規范化上,目前很多處于“中立”狀態。這也不利于投影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化。
第二,投影機市場存在眾口難調的問題。例如,為啥新標準依然保留“投影機的光輸出值不得低于產品標稱值的80%”這樣“寬泛”的規定呢?因為以汞燈為代表的傳統高壓氣態光源依然占據市場不小的份額,特別是在3000流明低價位市場具有顯著成本優勢。而汞燈技術本身,在燈泡性能的差異性上就要比LED和激光為代表的固態半導體光源“大”很多。
即便是LED和激光光源,目前也處于技術持續升級的過程之中。光源不僅是追求高亮度的基礎、也是追求節能環保的核心,更是實現廣闊色域覆蓋的核心。在后者上,全色激光和藍色激光,對亮度測量的敏感性自然是有一點區別的。
第三,投影機市場存在“眾口難調”的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技術的持續進步,但更多的一方面則是因為“不同廠商采用的顯示技術不同”。比如,不同技術的光閥,在亮度均勻性上表現不一樣,典型的是1LCD大尺寸光閥的亮度均勻度要更低一些。此外,亮度均勻性也受制于光學設計和光學鏡片的品質制約。
投影市場,一些品牌自身定位比較高端,不會采用低端光閥和低端光學設計,在光源選擇上也會堅持高度一致性的產品。這樣就有條件實現更準確的亮度測量和標稱。但是,另一些品牌主打普及型產品,其產品必須在成本和品質之間有所取舍,產品的個體差異和各種參數表現就會有所不同。(如,在家用機上,鏡頭的投射比上數值更大,就可能通過降低光學放大倍數實現低成本的設計。)
總之,亮度標準問題對于今天的投影儀市場,不是一個“可以一刀切、畢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行業協會和廠商在標準制定中,必然有沖突、摩擦和理解上的不同,更有切實利益上的分歧——這就導致了標準的出臺是共識和妥協的產物,不會盡善盡美。即標準往往是“底線”,是“最低線”。同時行業內大多數企業也認為,“標準不能一勞永逸”,需要“動態提升”。
是市場競爭中的較量,也是抱團展示實力的過程
在《投影機光輸出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的制定中,參與的單位有行業協會,也有京東、天貓等兩大核心渠道商、更有行業代表企業,如DLP陣營的領軍者極米、堅果、峰米、海信,1LCD陣營的領軍者知麻、瑞格爾、轟天炮,甚至是1LCD的核心光閥制造商京東方、安華光電這樣的光機引擎制造企業……
可以說《投影機光輸出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至少覆蓋了國內投影機消費的7成左右的市場份額,行業代表性是非常充分的。更是集中了國內投影創業圈,除了工程市場之外的“幾乎大部分精英”。對此,行業專家表示,這次意見稿的出臺,充分反映了國內投影機產業“共識已經大于競爭”的現實、反映了國內投影產業鏈“團結”的一面。
行業分析指出,過去10年,國內投影機市場消費經歷了從高增量到中等增量的變化,未來正在向低增量、存量市場競爭為主轉變。存量市場競爭,更多要依靠持續的產業升級進行:一方面是技術創新、硬品質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市場品牌化、軟實力的提升。這種格局下,行業企業,尤其是頭部企業都需要建立更為公平和透明的市場競爭環境。
更為重要的是,當國內投影市場趨向于存量階段之后,國內企業對國際市場的增量必然更為渴望:加速走出去是當下和未來一段時間,國內投影機創新企業成長的主線(這條線的成長性價值正在超越國內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出海、出海前需要做哪些行業性的準備、海外市場如何構建品牌競爭關系,并與國際投影巨頭貼身肉搏,是行業領頭企業必須回答好的問題。
其中,構建更為和諧有力,公平透明的本土投影競爭市場,也是“出海準備”的必須課。且也只有更為“注重規則力量的本土投影軍團和產品”才能真正在國際市場迎來進一步的發展,并高質量的開拓國際市場增量空間。
即,《投影機光輸出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的意義不僅在于“亮度如之何重要”上,其也是國內投影產業消費進入不同發展階段、國內投影儀產業鏈和企業進入不同發展時期,所需要的“產業基礎”。從這一角度看,這一草案的順利出臺,也反饋出國內投影儀產業鏈“團結向上”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