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系列相關報道,集中指向了液晶電視面板。
首先是有業內人士透露,三星電子和LG電子為應對電視需求萎縮,已將計劃采購的液晶電視面板分別縮減了 30%-40%和10%-20%。
另一則消息是,業內人士指出,國內面板制造商,主要是京東方、華星光電和惠科,已開始減少液晶電視面板的產量,以應對此類應用的供過于求。
從這兩則相關消息或許可以看出,關于液晶電視面板的市場需求,正在收縮,并開始引發從市場需求到整機制造商采購計劃再到面板制造商出貨量的連鎖倒推效應。
事實上,今年早些時候,三星就曾明確表示,將自今年6月開始正式停產旗下的液晶電視面板,此后的自家液晶電視產品將采取面板采購的方式。
種種跡象表明,市場對于液晶電視的需求,或許正在邁入一個收縮期。而背后的原因,短期來看,是因為疫情發生初期居家辦公的管控需求引發了家用電視需求的爆發,而在疫情緩解后,這一需求開始出現下滑。但排除這一短期影響因素以外,其實液晶電視需求下滑也是市場發展的必然。
為什么這么說呢?是因為當前家用市場對于顯示設備的尺寸需求逐年增大。在目前80吋已經成為主流的基礎上,百吋以上已經成為市場求新的最大賣點。然而,這恰恰是液晶電視的痛處。受限于成像原理,液晶電視面板必須做成一個整體,而百吋以上的液晶電視,不僅在運輸、搬運方面十分受限,并且,受制于尺寸越大成品率越低的規則,其價格也是比中小尺寸翻番增加,動輒數十萬之巨,并非大多數家庭能夠承受的。以上兩個痛點,決定了在百吋以上超大尺寸家用顯示領域,液晶電視很難延續競爭優勢。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龐大的市場需求仍然存在,于是,這中間就會產生一個超大尺寸的需求空白,也就是新的市場機遇。那么,這個空白誰能填補?誰能抓住這個新的機會?這就是市場下一步的走向焦點。
從超大尺寸方便運輸這一點來看,激光電視和Micro LED電視都能夠滿足。
激光電視的成像原理類似投影,采用反射式成像,因此,只要一塊銀幕或者干脆就用白墻就能夠成像。從運輸方面來看,一臺激光電視和一塊銀幕搬運起來還是非常輕松的。
Micro LED電視則更加類似于我們習慣的液晶電視這類平板顯示設備,采用自發光原理,因此,只要一塊屏幕本身就能成像。由于其采用拼圖式組裝方式,因此可以分拆運輸,也是極為方便的。
那么,從價格方面來看,目前一套激光電視的價格最低只要萬元起步。Micro LED電視則相對要高一些,不過,伴隨國產Micro LED電視逐步量產和投放市場,其價格也正在進入快速下降通道,與前者的差距正在逐步減小。事實上,目前的高端激光電視價格并不比Micro LED電視更低。
因此,目前,我們仍然很難說,液晶電視在超大尺寸領域讓步的市場空間,究竟是由誰來填補。很大的可能是,依據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激光電視和Micro LED電視將共同存在于這一市場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