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跨入2022年,距離“中國制造2025”目標達成更近了一步。在國內傳統制造業結構性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大屏顯示行業也從粗加工向前端研發邁進,產業天花板逐步向上游核心關鍵技術領域推進。而自主研發、科技創新也同樣是“十四五”發展規劃中重要的組成內容。日前,多地發布推動“十四五”規劃落地政策,其中,多次提到了與Micro LED相關的內容,這對于我國新型顯示技術的發展,無疑注入了新動能。
廣州市在《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提升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新型顯示等關鍵基礎產業水平,強化芯片設計優勢,補齊芯片制造短板,支持超高清視頻及新型顯示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新型顯示方面,提前布局Micro LED(微型發光二極管)等多種新型顯示技術,加強新型顯示和傳感器的自主研發能力。
合肥市在《合肥市“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規劃》中提出,研發重點方向之一的微顯示領域,將加快推動Micro OLED、Micro LED等微顯示技術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利用先發優勢,確定微顯示產業生態鏈建設發展路徑,推進“超高清視頻+5G+AI”等微顯示領域融合應用,完善產業發展生態,加快微顯示領域產業集聚發展。
此外,多地還有相關的政策陸續推出。其中值得關注的,一是對于戰略性新材料的研發環節。舉例來說,在微間距顯示領域,紅光氮化鎵材料成為近年來全球關注的重點領域。開發基于大尺寸硅襯底高效紅光氮化鎵芯片,是目前破解Micro LED規模量產難題的金鑰匙。2021年9月,AET阿爾泰表示,其自主研發的紅光氮化鎵芯片已成功點亮。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發,也已處于全球一線陣營。
此外,在各地針對新型顯示的政策中,還明確了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產業鏈配套的發展,充分利用產業集群優勢。譬如合肥就提出了“龍頭企業—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思路,放眼全球顯示產業及技術發展動向,著眼新技術、新產品的前瞻布局,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促進優質企業資源集聚,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積極爭創國家級新型顯示先進制造業集群,鞏固和發展“全球顯示之都”的地位。
據市場研究公司集邦咨詢預計,用于大尺寸顯示器的Micro LED芯片市場規模將從2022年的5400萬美元增長到2026年的45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達到204%。并且,此后該市場將繼續保持增長,到2030年收入將達到數百億美元。
當前,Micro LED將成為LED顯示行業未來的航向已成為行業共識。借助多地推動政策的扶持和指導,我國有望在“十四五”期間實現新型顯示研發和商業化應用的快速推進,更有望實現彎道超車,在顯示設備市場重拾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