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大高校該如何主動擁抱技術革新,建設超一流的數字型智慧校園?
9月17日,“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北京外國語大學試點工作總結交流會在京順利召開。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孫堯,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副司長宋磊,北京市委教工委副書記李奕,教育部試點專家組各位專家,全國23個省教育廳負責人,部分部屬高校領導,全國50余所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申報高校校領導,教師發展、信息化建設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相關專家以及北外教師代表等300余人出席會議。
今年,恰逢北京外國語大學建校80華誕,作為教育部第一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 試點唯一入選高校,北京外國語大學經過三年的統籌推進,從2018年8月試點啟動到2021年8月試點結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總結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形成新機制成果顯著,全面提升教育教學信息化能力,助力高校教學提質增效,推進教師人工智能素養發展。
中科大洋助力校園開啟智慧教學模式
會議結束后,與會代表實地參觀了北京外國語大學試點智能教育環境建設成果,包括人工智能與人類語言重點實驗室、全球語言文化VR實驗室、教師發展智能實驗室智能教室示范中心、智能教學保障中心、教室發展智能實驗室、智能教室樣板間等。
在逸夫樓,這里是由中科大洋參與建設的智能教室示范中心與智能教學保障中心。通過智能大屏可以看到,整座樓內基本已經完成了系統平臺與教學資源的互通互享。所有教室均實現教學過程數據的自動采集、傳輸、處理、儲存與管理,同時學生的全部課程可通過數據進行建模評估,形成動態數據圖表,真正做到學生情況“一屏可覽”。
可視化、數據化 為智慧教學插上“AI”翅膀
北京外國語大學逸夫樓作為本次重點參觀的智慧教育成果中的其中一站,智能教學保障中心主要承擔著多項功能。中科大洋結合教育視音頻應用的特點和需求,不斷推進AI技術、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與教學過程深度融合,為學校建立全媒體信息平臺提供智能化教育應用,滿足教學、教研、管理等多種教育應用場景。
教學數據大屏。教學數據大屏匯集了學校的教學資源數據、教室數據、課程數據、設備數據、用戶訪問數據等,通過數據建模,實現數據可視化展示。教學數據大屏的搭建,為教學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督導巡課大屏。與傳統的走班巡課不同,督導巡課大屏的建設則更加凸顯了便利性。通過控制臺可輕松調取樓內各個教室的實時畫面,隨時為學校管理者提供課堂巡視功能,可監看每個教室的課堂上課狀態以及課表詳情信息等,大大提升管理效率。
“本項目作為教育部智能教室建設項目的試點工程,在整體架構、技術選型和設備選型上,主要以滿足應用為前提,充分考慮了建設方案的通用性、兼容性、安全性和可擴展性。”中科大洋負責人在向參觀嘉賓介紹時說道。
校企攜手 融合影像·智教未來
近年來,中科大洋在助力智慧建設方面,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模式,截至目前,中科大洋結合“AI+大數據”在教育視音頻業務上的應用,打通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從而實現泛在學習,課程視頻精準推薦、校園智能管理。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完成了53間智慧云課堂教室建設,實現教學視頻智能集錦和推送、在線教學傳播與互動。
除此之外,在助力智慧教育教學的任務中,中科大洋還與大連外國語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山東科技大學、北京社會管理學院等院校開展了親密合作,共同完成智慧教室的建設。
教育是塑造未來的重要力量。當前,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生活、改變著世界,推動教育創造前所未有的未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由1.0向2.0時代的跨越,中科大洋也將充分融合多年經驗、創新技術與智能領域的突破,力爭打造智慧校園模式的新開端,為智慧教育生態體系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最后,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迎來80周年校慶之際,除送上誠摯的祝福以外,中科大洋還希望雙方在未來的緊密合作中能夠以自身優勢,發揮技術勢能,助力北外在數字化、信息化建設中提檔升級,攜手共建智慧化校園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