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球工業體系均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對于正處于“中國制造2025”攻堅階段的我國制造業而言,更是帶來了新的挑戰。這其中,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新形勢下,企業如何應對國際化難題就成為許多人關心的話題。
正如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高凌云研究員在5月26日受訪時指出:“國際化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事實上,這也是我國制造業企業,包括大屏商顯在內的行業企業面臨結構性升級和品牌升級之路時的必然選擇。
一方面,我國近年來不斷加大開放力度,包括推出多種舉措促外貿、保外貿,前有“一帶一路”政策背書,后有進博會等活動支撐,市場必將越來越開放,越來越透明。就以大屏商顯市場來說,在開放背景下,外資、跨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通道將越來越暢通,再加上關稅下調,在華生產基地建設等舉措,我國大屏企業面對的競爭對手,必將由“內”轉向“內外兼備”。可以說,企業國際化,是新形勢下,被動而必然的選擇。
另一方面,國際化也是企業在新形勢下謀求發展的主動選擇。正如前述,企業的發展壯大,必然會走到國際化這一步,換句話說,對于我國的大屏企業而言,要在新形勢下快速走上“品牌化”發展的正軌,而不是以往在國內局部市場的“小打小鬧”,就需要企業以全球化眼光重新審視和定位自己的品牌。
當然,國際化的實現也并非易事,而是要因企制宜。高凌云指出,對于大型企業而言,應該抓好系統規劃,把每一個零部件環節放到生產效率最高的地方;對于研發能力很強的中型企業而言,則應該主抓核心環節,做到“人無我有”;而對于中小微企業,應該抓住自身優勢,做到“人有我優”。總結起來就是:抓系統規劃,抓核心環節,抓比較優勢。
結構化轉型升級,是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主旋律,而新冠疫情的發生,又悄然加速了這一進程。國際化,已成為我國大屏商顯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這要求我們的企業從底層思維開始做出轉變,以全球化工業體系、全球化市場競爭的思維去重新審視企業經營,找準新形勢下的發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