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智慧法院建設全面提速,人工智能與法院工作深度融合,全國法院信息化水平已經站上更高起點。
5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許建峰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介紹了去年以來全國各級法院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思維,在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設征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疫情防控期間智慧法院建設成果紅利得到充分釋放,為推廣和規范在線訴訟工作、助力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司法為民 智慧法院成果豐碩
記者:請問2019年智慧法院建設工作取得了哪些矚目的成績?
許建峰:2019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設之年。全國各級法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智慧審判、智慧執行、智慧服務、智慧管理”建設,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設,促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
通過一年努力,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例如,中國移動微法院上線運行,展現了一站式、便捷化、靈活擴展的移動訴訟服務能力,成為貫徹落實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分院均已開通移動微法院并上線運行,跨域立案服務在全國中基層法院全面實現;堅持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建成以訴訟服務指導中心為牽引的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實現了網上全流程訴訟服務辦理跨越式發展,為法院解紛、為群眾訴訟提供了極大便利;持續推進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和深度應用,是最高人民法院從2016年開始在全國法院系統大力推動的一個智慧法院建設重點工作,2019年取得實質性進展,全國已有3255家法院建設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系統,占全國法院總數的93%,全方位提升審判智能化水平。
同時,在全國率先建立人民法院統一的司法區塊鏈平臺,合計上鏈數據超過3.27億條,對國內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起到引領作用;高質量完成140份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多篇報告報黨和國家領導人參閱,彰顯了司法大數據研究在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發揮的重大作用;加快攻堅完成集展示、實驗、研發為一體的獨立式、國際化、智能化的智慧法院實驗科研基地建設,最高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實驗室建成啟用,進一步改善了智慧法院建設領域的研發環境和科研能力;去年10月,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我國營商環境排名躍居全球第31位,其中體現司法制度與工作機制的“司法程序質量”排名第一,評價民商事司法制度與法院工作質效的“執行合同”排名第五,這與人民法院信息化工作建設密不可分,反映了中國法院在司法質量、效率、透明度和公信力上取得的長足進步,這既是司法改革作出的重大貢獻,更充分體現了智慧法院建設的重要成就。
抗擊疫情 彰顯智慧法院擔當
記者:疫情期間,智慧法院成果運用情況如何?
許建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全國各級法院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最高人民法院印發《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加強和規范在線訴訟工作的通知》,指導全國各級法院充分運用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將訴訟服務從“線下”搬到“線上”,廣泛運用網上開庭,及時有效處理了大量案件,既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又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為全面落實疫情聯防聯控措施,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流動聚集,滿足當事人疫情防控期間訴訟需求,全國各級法院積極引導當事人開展在線訴訟活動,讓當事人在疫情防控期間體會到安全、便捷的訴訟服務。2月3日至4月30日,全國法院共立案557.9萬件,其中網上立案占24.37%,較去年同期增幅為24.82%;開庭151.1萬場,其中網上開庭占16.60%,較去年同期增幅為943.72%;調解156.3萬件,其中網上調解占37.84%,較去年同期增幅為355.26%;全國法院網上繳費120.6萬次,占總繳費次數的36.75%;電子送達446.4萬次,占總送達次數的40.65%。
在此期間,最高人民法院組織研發的“中國移動微法院”作用凸顯,為社會公眾提供了“全鏈條”“一站式”移動電子訴訟服務,包括網上立案、多元調解、網上送達、線上質證、移動庭審、見證執行、司法公開等功能。2月3日至4月30日,全國法院利用移動微法院網上立案52.3萬余件,占網上立案的比例為38.47%;利用移動微法院網上開庭1.5萬余件,網上調解3.9萬余次,網上證據交換3.9萬件,電子送達67萬余次,跨域立案1萬余件,為切實解決異地訴訟不便等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持。
為在疫情期間有效推進執行工作開展,最高人民法院印發了《關于做好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間執行工作相關事項的通知》,就做好疫情期間執行工作提出10條具體措施,各級法院按照工作要求,充分利用多種線上方式,依法審慎開展執行工作,確保疫情防控不松懈,執行工作不停步,最大限度保障當事人勝訴權益。
2月3日至4月30日,在執行查控方面,充分運用“總對總”“點對點”網絡執行查控系統開展線上保全查控,最大限度減少集中執行行動和外出辦案。全國法院進行網絡查控3億余次,凍結金額863.2元。在信用懲戒方面,全國法院公布失信被執行人53萬人,限制891萬余人次購買飛機票,限制1.3萬余人次購買列車軟臥等火車票,有效破解了規避執行的難題。在網上司法拍賣方面,全國法院全部采用網上司法拍賣,網絡拍賣15.4萬余次,成交額594.6億元,標的物成交率56.36%,在高風險的司法拍賣領域實現了違紀違法零投訴。
全國各地法院積極行動、主動作為,創新在線訴訟服務手段服務人民群眾,涌現出一些代表性的做法。在網上立案方面,山東東營中院通過法院電子訴訟服務平臺或山東移動微法院,對網上申請立案的,立案庭安排專人進行審核,符合條件的當天予以立案。同時,網上交費、退費、律師閱卷、司法鑒定等,全部實現網上辦理,有力維護了當事人的訴訟權益。在網上開庭方面,北京法院迅速部署北京法院互聯網庭審系統,支持全市法院借助“云法庭”進行遠程審判。江蘇南通法院四點連線,無接觸審理全國首例防疫物資詐騙案。青海全省55家法院各安裝了一套互聯網法庭,疫情期間,多家法院組織當事人、律師及檢察官等依托互聯網法庭參加庭審。在網上執行方面,廣東省東莞市第一法院推出“微信刷臉線上退款”,申請執行人無需到庭,僅憑法院的短信邀請碼登錄系統微信小程序進行人臉識別,即可收到法院轉賬劃付的執行案款。湖南株洲荷塘區人民法院開啟“云執行”模式,網上發放涉農民工工資890余萬元,及時為焦急的農民工兄弟送去溫暖。在網上繳費方面,2月5日,上海法院繳納訴訟費通知短信升級版正式上線,在上海全市法院全面推開。通過上海高院新開發的功能,上海法院立案窗口通過在線發送電子繳費通知的鏈接至當事人預留手機號,當事人在接收短信通知后,僅需打開鏈接,即可選擇線上方式完成繳費手續。在網上調解方面,河南省唐河縣人民法院于1月31日調整訴訟服務和信訪接待方式,依托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成果提供在線起訴、受理、調解等服務,確保疫情防控期間訴訟服務“不打烊”。
展望未來 智慧法院任重道遠
記者:請談談下一步智慧法院建設的工作計劃。
許建峰:在智慧法院建設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其中,一些法院信息化發展還不平衡,有一些功能在應用上還不夠便捷,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針對這些問題,2020年,全國各級法院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決策部署,緊密圍繞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設目標,重點做好下面十個方面工作:
以編制“十四五”規劃和信息化總體設計成果落地為重點,強化人民法院智慧法院信息系統的總體設計,為后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以辦案平臺升級改造為重點,提升智慧審判實用性和智能性。
以智能化為導向,完成多項智能輔助辦案功能上線。
以移動微法院和“兩個一站式”優化升級為基礎,全面推廣電子訴訟深入應用。
以升級完善各類司法管理平臺為抓手,強化智能審判、智慧執行、智慧服務、智慧管理,全面提升智慧管理水平,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精準的訴訟服務。
以建設完善人民法院大數據管理和知識服務平臺為核心,努力提升司法大數據服務水平。今年,要把司法大數據的管理和服務,向司法大數據和知識管理、知識生成、知識服務進一步提升,讓大數據進一步成為司法人工智能的重要資源。
以云網一體化強化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增強人民法院基礎設施保障。
以強化質效型運維和提升法眼平臺智能化水平為目標,加強智能化運維服務保障能力。
以信息安全等保和分保全面覆蓋為目標,全方位保障人民法院信息網絡安全。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專業技術職務通道,努力解決人民法院信息化人才流失問題。
新的形勢催人奮進,新的征程任重道遠。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智慧法院建設,為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