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場始料未及的疫情穿越寒暑繼續在全球蔓延,當全世界數以十億計的孩子被迫與校園分隔,承載社會未來希望的教育行業如何在疫情下轉“危”為“機”?
10月12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詹姆斯·赫克曼與騰訊主要創始人、“一丹獎”創辦人陳一丹博士就“疫情下的全球教育”展開線上對話。
他們一致強調,科技發展給教育帶來了新形式和新思路,特別是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在線教育一方面創造了新機遇,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間的教育不平等狀況。在這一背景下,家庭在教育中發揮的關鍵性作用更需要得到特別重視。
在線教育,既是新突破也是新挑戰早在今年4月,伴隨全球新冠疫情的蔓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預計全球將有12億學生受防控政策影響,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前往學校。
對此,陳一丹在對話中分享了自己的三點觀察和思考。首先,此次疫情讓社會第一次全面了解到科技為教育帶來的巨大變化,在線教育成為疫情中替代傳統教育的新模式,并推動一批成熟多年的技術方案在教育體系核心中落地。
“以往在線教育是進不了K12課堂的,只能在課外輔導、技能培訓、繼續教育等外圍板塊作為輔助手段,扮演一個學校教育的補充角色。但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第一次打入了K12的課堂,成為承擔教育工作的主力。而且是第一次比較完整地替代。”陳一丹舉例說。
“從課堂交流到布置作業,老師、學生、家長都有第一時間和第一手的使用體驗。對現行的主流教育方式實現突破,是很不容易的。”
其次,陳一丹強調,疫情也進一步拉大了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在教育上的差距。在條件較好的地區,在線教育只是改變了教育的形式,但不少地區受困于硬件條件等限制,在疫情下還面臨著“有”或“沒有”的問題。而一些公益組織由于對弱勢群體長期關注,因此在緩解疫情沖擊方面能夠更及時的“查漏補缺”,發揮了重要的幫手作用。
第三,在線教育與課堂教育的一個顯著區別在于,家長的卷入程度更高。
赫克曼同樣指出,在線教育發揮的更重要作用是把更多的學習過程和環節帶到了家里。家庭是孩子們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核心場所,所以疫情時期的線上學習創造了機會,而不是障礙。但倘若不去指導父母,不讓父母參與到子女的教育中去,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在線教育下的不平等狀況。
赫克曼甚至將這一問題稱為“不平等的根源”。他強調,如果父母和家庭環境不鼓勵學習,不重視親子關系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這將無助于孩子發展。
家庭教育,傳授的不僅是知“很多人會說,這一切(校園學習活動)都結束了。”赫克曼說,不過他更傾向于從一個更宏大的視角去理解疫情下的教育變化——傳統的教育系統,需要一個老師和一間教室,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父母與孩子被以某種方式分隔開了。
“而現在我們反而認識到,父母一直和老師和孩子們在一起,這樣的教育效果實際上是更好的,這才全面反映了疫情期間的教育現實。”
赫克曼指出,在美國,雖然一些教育人士認識到學校和家庭緊密相連,但傳統上,不少人認為學校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工具,乃至一些專業教育團體,甚至師范學校等機構都鼓勵劃清學校和家庭的界限。
“他們把學校視為社會的一部分,把家庭看作另一部分,他們不理解家庭參與的強大力量。”赫克曼說,實際上,家庭才是教育孩子的核心載體,包括一代又一代人,家庭傳授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紀律、性格、自控力、理解力、同理心、對他人的關愛以及其他各種特質。
“我覺得中國古代也是一樣的,這個社會現代化之前的幾千年里,所有的教育其實都是在家里進行的。”
赫克曼的這一說法也引起了陳一丹的強烈共鳴。“舉個例子,我們中國人如果說,哎呀這個人沒有家教,那是對他最大的侮辱。什么是好的家庭?無論是貧或富,好的家庭就是重視教育的家庭。”
“在中國的傳統里,家庭教育是放在家族傳承的重要位置上的。”陳一丹強調,過去幾十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與人口結構的變化,家庭教育發揮的功能出現了一些弱化跡象,鄉村留守兒童以及智能設備和網絡較早進入孩子世界等問題都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公益力量,助力全球教育變革每逢難關,公益力量總是匯聚愛心、溫暖人心的一團火。面對今年的疫情蔓延,各國公益機構除了協助解決抗疫物資運輸等迫切需求,如何繼續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助力化解教育等更多深層次不平等問題同樣備受期待。
在赫克曼看來,美國的公益機構,例如基金會等組織,需要以更“開明”的態度鼓勵學術創新和基礎研究,而不是追求短期收益。
陳一丹則以上個月剛剛舉行的“99公益日”為例,分享了中國互聯網公益發展的特色道路。在今年的“99公益日”期間,3天之內共有18.99億人次的網民參與互動,加上騰訊基金會和其他企業配捐,整個活動籌款達到30.44億元。從2015年創立以來,99公益日的籌款人數翻了29倍,籌款總額翻了18倍。
“互聯網讓慈善公益在中國迸發起來,讓所有的愛心通過科技的方法迸發起來。”陳一丹說。
公益公益,對公有益,中國的互聯網公益經驗與歐美的傳統公益模式應當互相分享和借鑒。
當主持人問及陳一丹自己捐資創辦的武漢學院時,陳一丹表示,作為開創全國非盈利性民辦高校先河的武漢學院,已經迎來新的學期。隨著大部分師生時隔半年后回到學校,教學秩序已逐步恢復正常。“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2020年的畢業典禮,是在云端舉辦的。雖然分散在各地,但畢業時感動的情緒是一樣的。”
此外,對于自己捐資設立的全球最大教育單項獎“一丹獎”,陳一丹再次分享了自己希望通過公益方式推動全球教育變革的初心。“我覺得教育這個事情跟其他領域不同,它是可以超越政治、種族和宗教的。”陳一丹說。
“希望去獎勵教育研究的突破和實踐的突破,讓全世界去復制,讓全世界去受益。一年,兩年,50年走下去,讓一丹獎獲得者和一丹獎聚集的這些教育家,讓他們的教育成果和他們的努力去引領,讓這個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