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新學年開學,曠視科技的銷售又進一步,但是卻并不怎么開心:包括中國藥科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學校,用曠視科技的人工智能攝像頭產品進行了“課堂紀律”管理。而這項AI技術創新被很多輿論套上了“侵犯隱私”、“監控自由”、“打擊個性”等“科技恐怖主義”的標簽。
目前,AI+教育的產業創新正在高速發展。曠視科技突如其來的輿論“侵襲”,讓這家公司,以及整個產業“頓感”無奈。
以至于,曠視科技急忙摘清自己:“近日網絡上出現的一幅課堂行為分析圖片,為技術場景化概念演示。曠視在教育領域的產品專注于保護孩子在校園的安全。”這一聲明被認為是“倫理”甩包袱——賣刀的不需要為殺人的負責。但是,這種批評卻沒有“深入”AI教育的實質,尤其是沒有深入,教育這個特殊行業的“特殊需求”之中。
如何定義隱私,不能讓無良炒作者說了算
學生課堂的動態:遲到、早退、犯困瞌睡、發呆、認真聽講、舉手發言、交頭接耳、小動作……這些到底是不是隱私,是不是需要保密。即便需要保密他的保密范圍又應該是什么?
筆者認為,作為教學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教師有責任和權利了解所謂的學生課堂隱私,以至于有責任和權利了解學生課堂之外,有關學習、成長、心理發育等方面的所謂“隱私”。長期以來,由于大班額、教師精力、技術手段的限制,“深刻了解”一個學生、“持續跟蹤”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成為不可能的任務——智慧教育恰是解決了這個問題。
另一方面,學生的課堂、校園狀態,本是處于“公共空間”,并沒有處于“保密”狀態。即便沒有曠視科技等的AI產品,教師、同學、家長,還是能夠通過傳統方式,或多或少的了解這些狀態信息。即智慧教育并沒有超越傳統教育過程中,教學各方對學生信息掌握的個例尺度和信息傳播空間。
第三,學生多數是未成年人、學生必然處于教育機構管理之下。這一框架下,已經意味著學生必須讓渡一定的自我權利和自由。這就像開車遵守交通規則,不能因為車內不當行為被抓拍,而說智慧交通系統侵犯隱私。不能因為警察抓到小偷偷東西,而說警察的跟蹤、盯守侵犯隱私——真正的隱私侵犯是“數據濫用”、“信息超權利傳播”。但是,不能因為懼怕后者,就掐死課堂智慧教育采集信息、應用信息,詳細認知學生、了解學生的“技術進步”和權利。
“隱私是一個敏感話題、學生,作為孩子,他們的隱私更為敏感!一些媒體恰是利用質疑心理,為了博眼球,不遺余力的炒作了智慧教育,炒作了曠視科技的課堂AI+!”行業專家指出,這是AI技術必須跨越的倫理和規則門檻,但是更是“自由泛化”的媒體時代,一些媒體人的無知和恥辱。
技術進步必然帶來新邊界,拒絕不是辦法
《春冰室野乘》記載著這樣一段話“京師人詫所未聞,駭為妖物,舉國若狂,幾致大變”——這是描述英國人首次嘗試在北京永定門外建設一條500米長小鐵路之后的“社會表現”(當然是腐朽的貴族的表現,當時的普通人民沒有表達感受的權利)。而這條小鐵路的命運也不用多說:很快被拆除——“飭令拆卸,群疑始息”。
大清王朝拆毀洋人鐵路數次。現在,又有人要拆毀課堂中的智慧設備了!類似的事情歷史上多的很。比如馬車車夫對汽車的反對,比如前不久張朝陽對5G的擔憂,再比如去年美國的麻疹疫情,原因是家長們擔心疫苗的危害……心理專家對此認為,科技恐懼癥technophobia,有些時候與“反智”是同義詞。
我們不能指望每個人都擁有科學精神、科學素養、科學態度,但是,我們必然的要去避免“哥白尼燒死在火刑柱上”這種科學悲劇的重演:智慧教育不是洪水猛獸,智慧教育對學生隱私的保護是有技術恰當性的,智慧教育對教育產業的發展、對教育事業的推動是前所未有的……在智慧教育的技術創新和效率升級中,任何民族都將“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新的技術進步,必然將世界推向嶄新的高度,為很多傳統問題帶來“嶄新”的邊界。智慧教育讓教育的精準性、可操作性空前提升,讓教育過程中的感知和感知連續性達到從未有過的高度,也逐步在解決教師對學生掌控力有限、隨著年級變化教師更換需要從零認知學生、學生家長無法系統掌控學生在校狀態等難題;智慧教育更是幫助教師發現每個學生的喜好、思維特點、學習規律,提供差異化教學的基礎條件……
智慧教育的好處是明確的,而且他對所謂個人信息的收集也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說隱私安全,每個人每天在數千個不同地方留下自己的指紋、每天經過數百個公共或者私有的攝像頭,比如街邊店鋪,留下自己的人臉識別信息……這些問題遠要比一個可控的教學環境中的AI技術復雜、困難、安全風險高:而且即便沒有AI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百年前的筆跡盜用、指紋盜取、相片盜取等等也在被濫用。或者說,問題出現在“控制非法”,而不是限制“合法合理”的應用上。
拒絕解決不了問題。倫理的邊界必然在發展和可知的效益創新中,建立新的邊界。規則的制定不是“一禁了之”,而應該是全力“對付壞蛋”!
AI+教育,最好的場景,最好的應用
AI+教育已經成為大勢所趨。這是因為,學校、課堂、學生,即具有公共性、具有群體性、具有時空連續性,可以發掘出有價值的大數據;同時,這個群體和場景又具有“單純性”、“邊界清晰”,有助于產品應用功能的開發。可以毫不謙虛的說,教育AI,幾乎是智慧交通之外,最具現實價值的領域之一。
例如,專業人士將教育和醫療進行了對比:用AI幫助病人,只有醫院設備遠遠不夠,因為病人絕大多數時間不在醫院;而教育場景,學生在校學習是整個學業期間最主要的生活行為,AI技術能夠做到高覆蓋度的信息捕捉,進而讓這些信息具有實踐分析和指導意義。
當然,反對者總有理由,例如如下的媒體信息:“學校運用AI攝像頭監視學生的行為數據,只會令學生缺乏個性,畢竟造成學生上課發呆、玩手機、不積極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晚上沒睡好,可能是對這門學科不敢興趣,但這并不是AI科技技術就能識別出來的,科技的應用只會用統一的行為標準將老師以及學生的束縛住,壓抑學生的個性。”
——這些理由看似“冠冕堂皇、邏輯嚴謹”,但是卻禁不起常識的推敲:學生在教室里,本應該保持盡可能一致的行為標準。“個性”不是老師在說微積分、學生嘮嗑的嘮嗑,打球的打球,戀愛的戀愛,開小差的開小差。個性很好,但是不等于沒有紀律、不等于破壞集體規則。至于“課堂紀律”問題出現的原因,AI的確解決不了。但是,解決不了原因,就無視問題的存在嗎?不知道一個人為什么窮,就原諒他搶劫殺人、放任不管嗎?
AI+教育是最好的場景、最好的應用,但不是“萬能的上帝之手”;不要把所有涉及教育的問題都“背在AI上”。尤其是那些沒有AI,也會存在的問題,AI不背這么多的黑鍋。AI+教育,智慧技術,只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但是他不能讓世界告別所有的黑暗。后者不應是反對AI的理由,前者更應是積極擁抱AI的理由。
用9月12日,國務院“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的指導意見”的說法就是“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要按照鼓勵創新原則,留足發展空間,同時堅守質量和安全底線,嚴禁簡單封殺或放任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