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家用智能投影銷量將突破300萬臺!面對龐大的消費數量,肯定有人要問“誰消費了這些智能投影機”!
年輕一代成消費革命的標桿
2017年國內智能投影機銷量首次超過100萬臺。那時候,80后占據消費市場的主體,消費占比超過4成。這顯然與此時80后進入中年之后的“經濟自主力”緊密相關。
但是,2018年下半年,尤其是雙十一購物節期間,90+的人群在智能投影市場的消費占比首次超過80后。90+時代的到來,直接驅動了智能投影產品在2019年銷量規模超過260萬臺。行業分析認為“200萬臺年度關口”,是智能投影市場90后消費力超過80后消費力的里程碑。
在2019年雙十一期間,智能投影的消費格局進一步年輕化。00后開始入場成為消費群體之一。90后和00后已經占據智能投影銷量大半壁江山:對此,最大的意義并非來自于“市場規模還在強勁成長”,而是如何解釋年輕人對“智能投影的愛”。
如果說,“奔四”的80后對智能投影的喜愛來自于消費能力,有足夠的經濟基礎、90后中相當一部分人群已經有工作,經濟條件也不錯,但是這一點在00后身上就很難成立了。實際上,經濟基礎這個概念,很難解釋目前包括95后在內的年輕人對智能投影的喜愛。
所以,行業專家認為,研究年輕一代在智能投影產品上的消費誘因,對于掌握未來產業發展規律“至關重要”。
告別傳統“視聽”消費習慣的一代
90+為代表的年輕一代消費者,恰是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而進入“成年期”、并能夠自主決定“大件產品消費方向”的一代。
因此,移動互聯網對視聽產業消費格局的改變,在這一代人身上烙印最為深刻。例如,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于今年4月發布的《95后手機使用心理與行為白皮書》顯示,95后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為8.33小時,其中社交用時最長,接近2小時。
再例如,近年來彩電的開機率迅速下降!TCL發布的數據顯示,電視機的日均開機率已經由3年前的70%下降到了30%,40歲以上的人成為收看電視的主流人群。
前一個統計數據說明,年輕一代的“視聽消費”正在遷移到新的平臺;后一個數據表明40歲以上的人群成為“傳統視聽娛樂:彩電”的主要受眾。其中,40歲是一個關鍵轉折年齡:目前智能投影機的消費者幾乎都是40歲以下人群。2018年以來的高速增長,更是主要來自90后,乃至95后人群。
這些數據構成了一個獨特結論的“依據”。即,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可能正在形成“大屏+小屏”的雙重消費文化。其中,大屏的代表產品是智能投影機,以及傳統大尺寸電視;小屏幕則是智能手機。
尤其是,當年輕人依賴于智能手機的時候,一些內容的體驗感“大幅下降”——屏幕很小。作為補充性消費方式、補償性消費體驗需求,智能投影恰能提供給這些內容一個“遠超過電視機畫面”的震撼大屏。
所以,在新的視聽消費習慣下:智能手機搶占了屬于電視的時間,反而成全了屬于智能投影的時間。
進入以“自我價值”為核心的消費新時代
對于視聽消費習慣的變化,還有另一個“堪稱神奇”的數據:即,看彩電的人數大規模下滑,但是彩電的銷量卻保持穩定。
即,消費者沒有因為“不使用”、“很少使用”而放棄購買電視機。這說明,消費者看待“視聽產品”的視角,正在從“功能必須性”向“擁有可選擇性”轉變。這就是說,30年前購買電視機,一定是以“看電視”的需求為前提。而現在購買電視機,則是以“一般家庭都擁有一部電視機”為標準。
在智能投影的消費上,這一點也有體現:很多消費者并非“每天看大屏電影”,甚至不能保障每周都看電影。95+消費者,更可能在購買智能投影之前,都沒有認真考慮,什么時間、什么場合應用,能用到多少。消費者在智能投影上的消費,更體現出“先有平臺、后發掘用途”的特點。
“很多年輕人有一套‘必備數碼消費品’清單。”行業專家指出,就如同“七十年代,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是大三件”,現在的年輕人也有自己的“N件消費觀”。而且,和70、80后比較,消費以家庭為中心不同,90、尤其是00后,消費更強調“個人中心”——其在個人化產品、個性化應用上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更多。
在這樣的背景下,智能投影成為一些所謂“潮人”的身份標簽,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化元素,而不僅僅是視聽內容的體驗和消費。智能投影不在僅僅靠功能大屏征服消費者,反而成為數字文化的標簽,這一點格外具有市場突破意義。
“電視機是家電清單上的重要條目,所以開機率下降,不會導致銷售規模萎縮!智能投影是年輕一代消費清單上的一個選項,所以大屏欣賞的次數,也不會影響這一市場的穩健成長。”這與智能投影相對更為隱私和個人化的應用結合,成為年輕一代的“重要消費方向”。
抓住年輕一代,智能投影大有作為
90+、00+日益成為智能投影消費的主力軍。面對嶄新一代消費觀念的變化,并與數字社會的發展形成共振,智能投影產業的未來,必然也進入嶄新階段。
例如,個性標簽和文化特質,代替了技術水準和產品體驗,成為年輕一代評價品牌價值的首位因素;理性的最優體驗和價格比,代替了盲目追逐廉價或者大品牌高價格的消費習慣;舒張個性、但是拒絕攀比,更加自由和自我的文化意識、產品的儀式感,正在代替“從眾和攀比”的消費文化……
因此,智能投影機消費主體,從80后向90后,甚至95后升級,并不僅僅是“購買力的代際傳遞而已”。更多時候,還包含了重要的社會文化和習慣的變遷,且高度重疊數字社會的形成過程(90后是在成年后進入移動智能時代,00后則是在“記事”開始就進入移動智能時代)。
在這樣的行業趨勢下,智能投影品牌即需要關注產品技術的創新體驗,市場的持續成長,更需要了解消費者需求的轉變,需要在產品的文化特質上提供日益多元和個性化的供給,塑造全維度的競爭力。尤其是傳統投影機品牌,已經不可能依靠所謂“數十年專業度”這樣的詞匯,贏得新消費群體的認可:年輕一代的價值觀更關注創新,而非歷史。
總之,智能投影產業尚處于高速發展期,市場格局并沒有形成“穩定的固定模式”。新興的年輕一代消費觀對市場結構的破壞性,正在逐步顯現。看到增長可期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市場結構化特征的改變。并以全方位的創新,驅動智能投影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