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微投產業的又一個躍進年,全年近126萬臺的銷售規模,占據投影機行業半壁江山。這也讓更多的廠商,看到了微投做大做強的可能。但是,微投產品全年市場不足2100的均價,也給該行業蒙上了“豐產難豐收”的陰影。
2017年,微投產品低開高走的秘密
過去一年微投行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個顯著的低開高走的趨勢。2017年上半年,市場銷量只有40萬臺,而下半年銷量超過85萬臺。下半年銷量是上半年的2倍。這一數據的巨大反差,格外能引起觀察家們的注意。
目前,主流的市場分析邏輯是:2017年微投產品在下半年出現了大規模降價,所以,銷量才呈現出爆發增長。但是,另一個數據對此持反對立場。即2017年上半年微投產品的均價只比下半年高10%。也就是,根本沒有“大規模”的降價,來驅動下半年市場的高增長。
在筆者看來,微投產品選擇下半年市場爆發的原因,更多的在于“市場的”結構升級。一方面,微投行業會在春季到夏初的四個月(3-7月)內發布主要的新品,這些產品形成大規模供給,必然要等到下半年市場。
另一方面,微投作為影音消費產品,具有典型的“年關”消費行情。且其又不是“年貨產品”,主要需求是年輕人群,年關消費在春節前集中度不足。所以,導致其年關消費變成了從10月份到來年1月初這個階段的“冬季行情”。其中,雙十一電商節一天的銷量規模就可以達到全年市場的5-6%。
以上是微投行業供給和消費端的結構化規律。除此之外,2017年微投產業還面臨一個“技術代際”的結構性規律:即2016年是微投技術創新的大年,包括1080p微投的光閥、1000流明和700流明的光源產品。這些創新讓2016年微投產業的技術跳躍“前所未有”。這些新技術,形成規模化的產業能力,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來構建。
這在消費市場形成了2017年上半年高端新品高價格;2017年下半年新技術產品大量普及的供給差異。前者必然是對需求的抑制,后者必然是對需求的刺激:所以,雖然全年看,2017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微投產品均價變化不甚明顯,但是同等價位對應的技術等級卻出現了明顯的躍升。
或者說,對于上下半年銷量差的原因,筆者的結論是:2017年下半年,微投高技術新品價格調整到位(歷年均價位置)是促進行業銷量增長的核心原因。這是典型的技術創新推動的市場需求增加,是擁有足夠市場基礎支撐的可持續性行業發展,而不是“表面中的低級價格戰”。
歷年微投圈的數據觀察,揭示核心規律
國內微投產品的銷量爆發起始于2015年。2015-2017年三年的行業大數據,揭示了很多寶貴的規律。
第一,行業均價基本維持在2100+的位置。即消費市場對微投產品的整體價格預期是穩定的。主流產品售價,即便是強調品質體驗的產品,亦很難超過3000+的價格空間。
第二,歷年的同比數據,顯示出行業持續的增長。即便是2017年上半年,被行業認為普遍遇冷的情形下,其較2016年同期,也有近3成的增幅。業內人士的“遇冷感”,更多的是基于“過高的預期”所致。
第三,一旦出現同等價位上,產品品質的升級,微投產品總市場規模就會出現較大的增長。2015年500流明亮度的普及是如此;2017年700-1000亮度的普及和1080p的大幅降價也是如此。這反映了微投的市場需求長期被“產品技術等級”抑制的現實。即,只要微投產品能夠在技術上提升性能等級,市場的不斷擴大就可以持續。
以上三點,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典型的“初成長期”科技產品的特征:例如,小米手機在2010-2014年的迭代就是這種,“均價穩定”、“技術提升”、“產品規模躍遷”的規律。
以上這一規律,也是不斷有新品牌加盟微投產業的根本原因:扣除傳統投影品牌和山寨品牌外,微投圈的新玩家包括微鯨、極米、堅果、酷樂視、神畫、天貓、魅族、聯想、看尚、LG、小米、暴風、PPTV、創維、康佳等等。其陣營規模的增速,遠超過產品銷售規模:這說明業界對該產品類未來發展空間的看好。
很多人眼中的非主流,微投也能做大生意
雖然微投產品持續保持每年4成以上的銷量增幅,但是,在很多人看來微投依然是一個“非主流”。畢竟與5000萬臺的電視機比較,126萬臺的微投有點“少”。不過,消費視聽行業從來不匱乏“看似非主流”卻成長出巨大規模的產品類。
比如,智能盒子產品,在2012年出現的時候,也被認為是“彩電的補充”,是非主流。但是,這一產品已經保持了4年超過千萬臺的市場容量。另一個新興的非主流影音產品是“智能音箱”。2017年智能音箱產品國內市場,前8個月銷量為100萬臺;而雙十一當天“天貓精靈”推出了券后最低99元的特價,當天銷量超過102萬臺。業內認為,該產品很可能在2018年沖擊500萬節點,并向千萬臺挺近。
以上兩個產品都是“非主流”“大市場”的影音視聽設備,卻都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這是因為:第一,我們國內14億人口的基數決定了,窄眾的小比例需求也是一個天文數字;第二,不斷的科技創新和影音視聽需求多元化,是根本的行業規律。微投產品自然也能分享以上兩大規律的宏利。
從微型智能投影機自身的發展看,其作為科技產品的“創新潛力”依然巨大。這包括,1.智能技術的應用——目前,具有AI的微投不到總供給的10%;業內預計三年內這一比例會上升到80%;2.計算硬件的更迭——這部分創新是與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和半導體產業同步的;3.核心亮度指標的提升——LED光源領域,其發光效率距離理論值還有90%的差距,可謂之“前途無量”;4.核心光閥DMD的進步——德州儀器在2016-2017年小尺寸光閥的發布量創出新紀錄,未來進一步拓展4K級別微投光閥的技術門檻有限。
筆者認為,就如同2015年500流明產品普及、2017年700+流明產品普及,1080p產品大降價的規律一樣,未來微型智能投影機的任何關鍵進步,都可以為行業帶來3-4成的潛在需求擴張。
因此,更多品牌還在加速進入微投產業,讓這個本已經擁擠的行業更為熱鬧。類似的情形出現在智能手機產業初期、智能盒子產業初期、智能安防探頭產業,以及智能音箱產業目前階段上。——這是四個對比產業中的前三個基本已經成熟,規模最小的是智能盒子,其也有年度千萬臺的規模。由此可見,視智能微投的未來為500萬臺,乃至千萬臺規模的大生意“并不為過”。
繞不開的“價格”問題,微投“利潤”如何
縱觀過去數年微投行業的增長,2100+的均價幾乎難以撬動。這個價位已經成為消費者選購該產品的“價值門檻”。相對于傳統投影機,特別是家用投影機、激光電視而言,這個價位是很低的價格。這引發了人們“微投有量無利”的擔憂。
對此,筆者第一個問題是:為何天貓精靈要大幅度折扣沖量?因為,數量背后有著生態價值和長尾經濟的邏輯。這個規律也符合與智能安防和智能盒子產品,符合小米推出的紅米廉價機型產品……
智能微投產品的核心價值是“觀影”。這直接決定了在智能微投后面有著“版權經濟”的長尾價值,也很可能具有“云存儲”、“電影票務”等增值經濟模式可以挖掘。不過這些價值必須建立在“規模之上”。后者則是創維、暴風等品牌的優勢:他們可以將微投和TV整合進同一個內容和服務的長尾生態之中。
除此之外,筆者還有第二個問題要指出:2100元的均價真的很低嗎?它超過兩臺紅米手機的價格、幾乎是七臺智能盒子的價格,更是高于智能音箱、智能安防探頭的價格……甚至,這個價格也超過占市場比例達四分之一的低價格液晶電視機的“價格”。也就是說2100元自身并不是很低的價格。
之所以和傳統投影機比較,這個價格顯的“低廉”,更多的是因為傳統投影機自身規模有限:教育、家用、商用、工程、數字放映機這么多類型,2017年國內市場也就百萬臺的銷量——分攤到每一個類型、每一臺機器上,根本不是“大規模制造”、“產業鏈嚴重匱乏規模優勢”、“邊際成本高昂”。
相比較而言,智能微投作為銷量最大、增長最快的投影細分類型,已經逐漸形成“規模制造”的效應。且未來,隨著微投產品銷量的進一步增加,其制造成本的下降是可以預期的:包括系統成本下降、智能運算和半導體部件成本下降、LED光源組建成本下降、LED光源效率提高基礎上的散熱組建成本下降、規模制造下的模具成本和研發成本的攤薄……這些因素,可以使得同等價格下,微投產品的毛利,隨著規模的提升而提升。
所以,筆者認為微投“均價低”的現象,只是在投影小圈子里和那些產銷規模很小的產品類比較得出的結論。和大類、大眾產品比較,和其產業鏈成本在規模經濟下的變化比較,和其蘊藏的長尾經濟,生態經濟價值比較,微投行業不存在“低價競爭”的概念。
至于目前,人們普遍看到的微投產業投入多,利潤少的事實,甚至部分企業的純燒錢投入,更多的體現的是一個產品在技術創新高峰期、在產業成長關鍵期的“投資性本質”:技術和市場的雙向大力投資,才能驅動微投行業早日進入成熟獲利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