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3日凌晨彭博報道,日經未引述消息來源報道稱,夏普放棄通過法律手段阻止海信在北美銷售夏普系列品牌的電視機。——這是海信夏普這對“冤家夫妻”之爭的最新結果。若這樣的結果成真,顯然是海信贏了這場戰爭。
海信夏普之爭,“大勢”之下的必然結果
2015年,在財務壓力下,夏普決定出售優質資產,以此換取現金流“續命”。其中,將北美市場的品牌使用權、渠道和相應工廠“出售給海信”是最重要的一筆交易。由此海信獲得夏普北美地區夏普、Aquos品牌五年使用權。這對于快速擴張全球市場份額的海信而言,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夏普缺錢、海信需要全球品牌:這本是珠聯璧合的夫妻關系,卻在2016年驟然生變。臺系大佬鴻海在2016年正式入主夏普。夏普不僅資金鏈問題、虧損壓力驟然釋放,同時鴻海系更是將“夏普”品牌視為其從上游部件、代工業務為主,向下游終端品牌升級的“戰略砝碼”。而北美市場,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消費電子市場,和全球第二大彩電市場,其地位之顯赫是當仁不讓的。
鴻海掌舵的夏普,意欲拿回品牌使用權。而海信則剛剛完成第一年的“前期整合和投入”,顯然這時候放棄原有交易,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僅前期投入為對手做嫁衣、更是耽誤了寶貴的時間。夏普和海信的沖突及由此點燃,夏普先后在美國多地以各種邊緣性的理由對海信提起訴訟,以求海信在法務和輿論壓力下讓步。
對于2017年夏普的強勢,不得不說的一個背景是:2016年底開始,全球液晶面板供給進入緊張階段。夏普協鴻海系巨大的液晶面板產能優勢,與海信討價還價。其中還發生了夏普向三星和海信部分品種斷供事件——為此,三星不得不求助于主要對手LG,海信則高調拜訪了國內華星光電。
但是,面板業的周期性優勢,并沒有為夏普帶來長久的“討價”優勢。2017年底,行業市場供給持續寬松、產品降價成為常態。2018年在中電子和京東方新產能加持下,更是有可能進入輕微過剩的周期。同一時期,海信完成了對東芝彩電業務的收購,獲得東芝品牌全球長達40年的使用權——對比夏普品牌僅僅北美地區5年使用權,分量差異顯然意見。
套句俗話,這就叫做“風水輪流轉”。某種意義上,正是本土面板業的加速前進和海信國際化的大踏步發展,使得夏普協同上游資源“要價海信”的計劃幾乎已經“不再可行”。
顯示圈的大佬之爭,彰顯產業安全的重要性
海信夏普品牌之爭,海信已經贏得關鍵的一個里程碑。但是,這種“贏”卻并不容易。國內彩電業更曾經,經歷過無數的“矮矬窮”。
例如,12年前,2006-2008年,全球液晶面板市場供給高度緊張。臺系面板廠商就曾經以韓系品牌出價更高,將大陸品牌的訂單產能轉給韓系彩電品牌企業。這造成了本土彩電品牌在市場上的巨大損失:甚至,這種無米下鍋之痛,2016年還發生在了三星身上——上文已經提到夏普砍單三星的事情。
更為齷齪的事情也曾經出現在品牌合作之間。曾經日韓兩大彩電大佬品牌合資建設了8代面板廠。說好的各占一半股份、一半產能,但是在全球面板供給緊張期,韓系大佬依仗面板廠位于韓國、且主要技術和管理均是韓方負責,居然“強占”產能。也正因為這種齷蹉的存在,液晶產業發展中期,多個雙品牌合作建立的面板廠,目前已經沒有一家還是“合資項目”。
5年前,本土彩電業內亦遭遇了另一種上游部件的“奇葩”事件。在彩電核心顯控CPU上,本土品牌想要加強銳迪科產品的采購——因為后者更為廉價。但是,臺系上游廠商卻表示“你低端不用我的,那么高端我也會給你斷供”。本土彩電企業不得不暫時妥協。直到晶晨、銳迪科等品牌產品線完善、海信自己掌握了基于龍芯核心的SOC后,本土品牌才重獲“市場自由”。此后的故事則是,那家所謂的昔日巨頭,在國內彩電品牌CPU市場的份額從超過6成,下滑到了目前的5%。
以上這些事情都可以稱為“掐脖子”事件。剛剛過去的2017年最熱的“掐脖子”則是三星半導體閃存等產品的“不斷提價”。這件事情甚至都驚動了國家發改委。
某種意義上,關鍵產業的“雞脖子”,不僅僅涉及企業利益之爭,也涉及到國家的產業安全問題。尤其是在面板、CPU、半導體這種“資金密集、產能密集、技術密集”的天然壟斷行業,所謂的選擇和供應鏈的多元化,很大程度上是偽命題。產業安全的唯一方法就是“本土企業掌握核心部件”。
本土彩電品牌巨輪出海的“背后實力”
2017年,海信、TCL兩大品牌再次進入全球彩電市場前五名。其它三個品牌則是,第五名的索尼、第二名的LG、第一名的三星。本土彩電海信、TCL雙雄格局進一步鞏固。且,這一年二者的海外銷量占比皆已過半。
進入全球市場的競爭,這是中國彩電企業數十年的理想。那么為何這樣的理想會在今天實現呢?答案是,國內建立起的強大上游產業鏈。
從終端產品的研發、創新角度看,本土彩電企業從來不輸于任何國際巨頭。但是,在早年的彩電市場,尤其是最近20年的液晶時代的前15年,本土彩電的上游面板主要采購自韓國、日本和臺灣。其中臺灣雖然自身缺乏終端品牌企業,卻與日本業者關系緊密,并在技術上對日韓有一定依賴。
這樣的上游供給格局,基本決定了,本土品牌走向國際市場“根本得不到彈藥供給”。國際彩電市場只能是韓日品牌的“自留地”。
但是,最近5-7年,本土面板產業高速發展。在地方政府創新基金和國開行發展性投融資的支持下,每年數百億的投資,打造起一個“龐大”的面板帝國。數據顯示,2007年-2014年,液晶電視本土消費從600萬臺成長到6100萬臺,年復合增長率為達到39%。與此同步的是,每年外購面板量不斷攀高(這還沒有計算出口市場的需求)。轉折點發生在2014年,從那時起,外購面板量開始下降——過去十年時間實現了本土供給從零到85%的飛躍。這也奠定了本土彩電品牌海外市場發展的“硬實力”。
目前,面板產品上,代表未來市場的10.5代線全部集中在國內大陸地區、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已經在規劃第二條10.5代線;次世代顯示技術OLED的新增投入大陸地區亦占到全球半數。再加上紫光系為代表的半導體、CPU產業的數千億的巨額投入,沒有上游顧慮的彩電品牌的“強大出海”已經是箭在弦上。
在中國大陸地區強勁的顯示產業發展趨勢之下,夏普和海信的北美品牌之爭的結果“其實早沒有了懸念”。海信收購東芝和面板業重回買方市場,不過是該事件轉折的“催化劑”。這些變化背后的根本是本土顯示產品從資本、技術、上游到終端品牌的“完整產業鏈”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