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戊戌狗年的春節消費市場誰是最大的黑馬呢?答案當然就是“電影消費”!據淘票票專業版數據統計,2018年春節檔(2018年2月15日至21日17時)7天票房合計超過55億元,同比增幅高達7成。
電影開門紅,文化消費成新增長點
2018年春節電影市場55億的消費量已經將國內電影產業市場規模提高到一個新臺階。形成對比的是,2017年、2016年、2015年的春節檔票房分別為34.28億、30.9億、18.18億元——2018年55億的意義顯然意味著行業已經踏上一個新的票房時代的階梯。
從電影產品看,春節市場《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紅海行動》三部影片突破10億票房;大年初一國內票房總量更是高達單日12.65億元,創出歷史新高,也是人類電影史單一市場單日票房新紀錄;這一天《捉妖記2》單日票房5.41億元,打破了去年《速8》《戰狼2》創下的國內市場單部影片單日票房記錄。
對于春節市場電影院線的火爆,業內早有預估。因為,此前元旦和一月份市場表現已經大創佳績:2018年元旦票房一周報收17.57億;同比2017年開年第一周,票房暴漲九成(只對比分賬票房);且一月份在缺乏春節市場加持、沒有賀歲電影的背景下,總票房依然高達49.46億,超過2017年一月的成績。
對于電影消費為代表的“文化消費”的高度繁榮,行業專家指出,這意味著中國國內“消費市場”的一個新階段。電影消費自身具有 “低成本”、“高普及”、“娛樂化”和“高品質”的“王炸”組合,是現在經濟結構中,文化產業最具有生命力的“支柱產業”。
如果說春節消費市場的“餐飲”代表了“必須性”、“旅游”則是一件需要興師動眾、亦未必能全家同步的事情、那么電影則恰恰是“低成本高質量”的全家性新型文化活動——更能代表傳統新年的“回家團圓價值”。而且,這種影視文化的延伸性力量遠超過了表面票房所代表的經濟規模。
大屏影音文化滲透居家娛樂
小張是一個在京工作的大學畢業生。2018年回家,他的春節禮物除了往常的年貨、小吃,還增加了一臺“微型投影機”。他要用這臺機器,把最火的大片文化帶給自己的父母。在小張看來,這不僅是過年的一項新娛樂,也意味著要讓父母與“時代文化和發展同步”。
和小張一樣,春節很多返鄉務工人員,無論崗位差異、薪資高低,總是會把“最新的事務”帶到自己的家鄉。專家指出,春節巨大的人流,不僅是人員流動、經濟流動,其本身也是“文化流動”——城鄉文化、東部西部文化、南部北部文化的流動和交融。這些外出務工人員,都希望家鄉留守的親人能夠獲得先進的消費產品。
因此,“為家人購買家電”亦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過年消費選擇。2018年,大尺寸彩電繼續成為最搶手的年貨。在保持,50英寸入門,55英寸主流的市場結構的同時,60英寸以上產品獲得更多關注,市場占比呈現翻番式的發展。其中,70英寸產品,因為2017年跌進萬元價位,價格下降最快,銷量占比也升幅最大。
在全國城鄉市場,與大屏影音產品普及同步的是“高清內容的延伸到戶”!廣電部門的統計數據表明,2017年,全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數2.03億戶、數字化率90.76%,雙向網絡覆蓋用戶超過1.69億戶;IPTV用戶超過1.23億戶;互聯網電視用戶0.96億戶。——其中,雙向網絡覆蓋用戶1.69億戶;IPTV用戶1.23億戶;互聯網電視用戶0.96億戶;這三部分用戶都是可以“網上購買內容”的用戶。
近4億電視用戶實現雙向高清交互和網絡付費內容服務,意味著另一個“電影發行”市場。這個市場可以為大屏家庭影音娛樂提供足夠多、最迅速的“高質量內容”。同時,“付費內容”這種選擇,也使得消費者更注重內容自身的“硬件”展示水平,促成了家用影音消費的大屏化。不完全的研究數據表明,2017年,國內新增大屏家庭娛樂產品(70英寸以上彩電和家用投影),超過200萬臺。這一數據2018年預計會高達300-400萬臺。
業內認為,一個“硬件”“內容”“消費習慣”三元互動的“影音娛樂”新時代已經到來。電影市場的火爆,則是這一趨勢的關鍵風向標。
大屏影音娛樂進入“規模化”時代
無論是電影熒幕市場,還是居家大屏彩電市場,都在進入一個規模越來越大的時代——例如,同樣是7成增幅,2018年的春節院線市場的絕對增量,不是2016年同等增幅創造的增量所能比較的。
即,行業面臨的新形勢,不僅是高增幅、也包括更高的絕對增量。2018年春節電影票房市場規模比2016+2015年同期的總和還要高。在液晶彩電市場,2015年全國市場70+英寸產品銷量只有3萬臺,2017年則有六七十萬臺。中怡康數據表明,2017年,70及以上尺寸,線上零售量同比增長293.5%,線下同比增長78.0%。奧維調研數據則表明,上海市電視機平均消費尺寸已經高達59.1英寸。
極高的絕對增量,作為影音市場的發展趨勢,其意義已經超過了“高增速”。因為,只有更高的絕對規模,才能形成“需求端的消費習慣”和“供給端的規模成本優勢”。后兩者恰是2018年大屏影音行業的基本規律。
例如,以大尺寸液晶電視為例。2018年中國電子兩條8.6代線,京東方合肥10.5代線將投入量產。這三條線都側重于超大尺寸液晶產品的供給。按照滿產產能計算,其供給增量超過2017年全球液晶顯示行業65英寸及其以上產品消費總量1.5倍。
供給增加會帶來什么呢?顯然是成本下降、以及經濟性刺激下的更大的“規模化需求”。這方面,微型智能投影機已經有先例。2017年底700-800流明亮度的微投產品,其均價只有2016年該類產品剛問世時的6成——巨大的價格反差,不僅是品牌廠商市場策略的不同、更包括更大供給和消費規模下,產品成本的下降。
同樣帶來“規模市場價格機會”的產品技術,還包括激光電視和激光投影:前者2018年初,已經進入萬元時代;后者,激光數字放映機,使得大屏幕電影院線的運營成本出現了顯著下降、運營設備維護周期顯著變長、光影效果也有明確改善。2017年激光顯示設備銷量達到近30萬,預計2018年渴望向50萬臺套目標前進。
“消費文化”“市場規模”“供給成本”三者之間已經形成良性互動和反饋:國內影音市場,尤其是大屏影音市場已經告別“以總量低、底子薄為基礎的高速增長模式”,進入“總量大、質量高為特征的新‘高’增長”時代。春節電影院線市場的“屢破多項記錄”,就是這一重大轉折的“里程碑”和“標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