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內互聯網電視品牌銷量超過1000萬臺,首次達到總市場2成的比例。從數量看,互聯網電視已經雄起。但是,另一方面,國內最大的消費電子展,全球三大消費電子展之一的上海AWE,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象!
3月9日開幕的AWE展會,“彩電館”依然是傳統品牌的主場。不僅是參展陣容、產品數量、展位面積傳統品牌占據絕對優勢。甚至,諸多市場影響力不俗的互聯網品牌居然“來都沒來”。對此,業界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互聯網彩電品牌的優勢暫時還在“互聯網”上。這些品牌集中的營銷特點是“在網路上自己講自己的故事”。而大型線下展會,則是直接PK的市場——這對于,在產品上,主打經濟性、在技術積累上薄弱、在制造環節上缺失、在戰略路線上主沖銷量的互聯網品牌而言,將是“原形畢露”的“脫衣舞會”。
另一方面,互聯網彩電品牌至今沒有真正盈利的案例。去年以來樂視、小米多次公開提價,樂視系更是發生了欠款危機。這導致,互聯網品牌在線下營銷投入上“非常謹慎”。他們更側重那種能短期帶來量能的營銷手段,而非長期培育品牌技術和品質形象的營銷方式。
以上兩點簡單說就是,第一,缺乏技術領先的產品參展;第二,也缺乏資金和線下長線營銷的價值點。
反觀AWE展會上,傳統彩電品牌的參展趨勢,依然是以“創新為特點”。包括最新的OLED、曲面、HDR、QLED、激光、8K、全方位生態應用體系等,構成了一個個的創新高地。
對此,參展品牌認為,傳統品牌與互聯網彩電的競爭具有錯位結構:即互聯網品牌靠所謂“成本定價”的概念,主打那些賣的最廣泛的產品;傳統品牌則在最大眾性產品、高端產品、前沿技術上綜合布局。——只有后者才能代表彩電產品的“進化”方向,并推動這種進化不斷的前進。
互聯網品牌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行業價值”的破壞者。過去3年互聯網彩電品牌大多數銷量是怎么來的呢?其實是一個“田忌賽馬”的游戲:即互聯網品牌用“中馬”對抗傳統品牌的“下馬”。這自然能在價格優勢下獲得銷量份額的提升,但是,卻同時伴隨了企業經營上的虧損。樂視致新就是典型案例:雖然有內容補貼,但依然“買得越多、賠得越多”,以至于其經營必須依靠不斷的“資本輸血”。
對此,業內用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來形容,并指出這種經營方式是不能“持續”的。尤其是在2016年液晶電視上游部件價格上漲之后,互聯網品牌不得不紛紛提價,更是體現出其商業模式的巨大問題。
這些問題在上海AWE展會上的集中表現即是:互聯網品牌雖然沖量比較厲害,但是在中高端產品實打實的現場PK的展會上,他們還是會落于下風,甚至干脆就不來“露臉”。
不過,互聯網品牌不能一直靠“燒錢”、“故事”、“概念”續命,他們還是要“轉正”的。因為盈利是企業經營得以持續的基本條件。筆者認為2017年將是互聯網品牌脫掉底褲、露出真容,且需要為生存“努力轉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