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據日本共同社報道稱,夏普美國液晶面板新工廠最快將于年內動工,爭取在2020年底之前投產。消息稱該項目投資可達70億美元。如果該計劃落實,這也將是美國首次迎來半導體顯示大型工業項目。這無疑對強調“保障工人工作機會”的美國新總統特朗普是一個好消息。
奇視點:液晶顯示技術發源于美國,但是過去十幾年美國沒有像樣的項目。那么現在為何夏普——鴻海系要到美國來投資呢?
蕭蕭: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這些跨國巨頭,特別是日本和偽臺灣地區政府,在根子上還是“怕”美國的,尤其是怕美國總統的。
雖然大家都看到最近的大新聞——特朗普限制難民和七個穆斯林國家的公民入境美國的禁令,已經被聯邦第九巡回上訴法院、西雅圖聯邦法院等裁定暫停執行。但是,這些畢竟是內政化的問題,所以總統也會受制于議會與法院部門。但是,對于單獨一個企業,尤其是“外國企業”,總統的權利是很大的。事實上,美國總統最大的權利就在外交方面。所以,特朗普此前的政策成諾,最可能快速落地的還是外交方面,尤其是體現在“大美國”和“小盟友”之間的“經濟外交”上。
放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看,就可以解釋為何歷史上已經離開美國的液晶顯示技術,今天要“回到美國”,而且為何是夏普和鴻海來牽頭了。
奇視點:那您看來,出于政治性的貿易壓力,這樣的投資計劃能落實嗎?
蕭蕭:現在,很多媒體對是否在美國投資液晶面板項目的觀點,很多局限在了“液晶產業內部”。即,強調美國的高成本、強調液晶產業的上下游配套。這樣的觀點下,似乎很難支持一個“美國總統主導的顯示產業復興方案”。
但是,事情的另一面是,液晶產業的所謂配套,主要是歐美、日本、韓國、我國臺灣和我國大陸。這里面,日韓臺占據全球優勢地位,我們大陸地區還處于后發追趕狀態。而日韓臺則都是美國的“小弟”。如果“老大”真的認真起來,讓這些小弟在美國復興顯示產業,所謂的技術鏈、投資、配套產業都不是問題。
至于從成本角度看,有人說“若連同零組件廠也到美國設廠的話,1臺血統純正的‘美國制造’電視價格,恐比目前貴上3倍”。這個說法有他的道理,但是卻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美國工廠的產品可能只在美國,最多加上歐洲銷售。這些市場承受高價產品的能力,或者說對高價產品的歡迎程度是很高的。此外,美國可以通過貿易手段、關稅,阻止其他地區的廉價產品大量涌入美國市場。
另一方面,如果考慮到液晶面板和下游產品制造自動化程度的大幅提升,在產品成本中技術、投資、運輸、能源、環境、土地與稅收所占比例的不斷增加。未來也不好說美國“面板”成本就一定多么高昂。因為,現實中有一個例子可以參考:即半導體芯片和存儲產品,美國制造的比例很大,但是并未表現出成本劣勢。因為美國的所謂成本劣勢是基于人工勞動力的,而這些產業(面板、半導體芯片)不是勞動密集產業,而是高度自動化產業。
近年來,我國的大陸地區面板工廠不斷投產,紫光等企業牽頭的半導體芯片廠也大舉開工。這樣的背景下,其實國內地區的相關中高級人才的成本已經高于臺灣,甚至美國。
所以,從成本論角度和配套產業鏈角度,都不能推出“夏普美國建廠不行”的結論。
奇視點:按您的看法,夏普和鴻海的美國方向還是“很有戲”的。那么,這是不是對我們民族面板業會形成新的挑戰呢?
蕭蕭:夏普——鴻海系的美國項目,是否落地,關鍵取決于特朗普政府給出多大壓力。這是一個政治——經濟——貿易的三角游戲。
目前,通過公開情報研判,鴻海系可能規劃了3條10.5代線。廣州項目已經有了政府間的初步協議。美國項目則在進行地方政府溝通。印度項目進度最落后,還處于調研階段。其實,這三個項目最后可能真正落地的就兩個——鴻海也承擔不起三五年內三個七八十億美元的投資風險。
從這個布局看,鴻海不會放棄大陸地區的戰略地位。不是也有消息說鴻海夏普系的第一條大尺寸OLED可能在廣州嗎?而美國和印度項目的競爭,關鍵則在印度的成本低,但是美國的政治貿易話語權高。二者最終誰先落地,現在看來最后提上議程的美國項目,進度似乎好于印度項目。
至于,鴻海美國工廠對大陸地區面板業的影響,個人認為,美國項目是“美國市場的項目”,中國大陸地區的所有面板項目,則“不僅是中國市場的項目,也是全球市場的項目”。我們沒有理由反對美國人在顯示產品上“做到自產自銷”,但是如果在全球市場競爭美國面臨“高成本”以及“絕對后發”兩個劣勢。
或者說,美國液晶面板項目的成功,不是對國內面板項目的“系統性”沖擊,只是一個“北美市場”的局部戰役。國內面板企業可以采用更積極的貿易政策、也到美國設廠,以及加速技術更迭等手段來競爭。
奇視點:您一直強調夏普美國工廠背后的“政治性”。從這個角度看,美國項目對我們國內面板企業是不是也有影響呢?
蕭蕭:一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它最大的競爭砝碼是什么?不是自身的技術、資本、品牌,而是這個企業背后的那個民族和國家的實力。在夏普、鴻海、三星和國內面板企業背后,站著的是不同的國家和民族。
我們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全球最大的工業國家、貿易體,第二大的經濟體,強大的軍事和國防能力,這些是我們顯示面板企業頂住國際政治、貿易壓力的關鍵籌碼和無形資產。
當然,如果特朗普選擇在一些美國“空白”的高科技制造業上做一些突破,那么面板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只不過,他突破的目標,不會是中國這個難纏的大塊頭:臺灣、韓國和日本這三個小弟更容易放血。
如果真的由此形成一個日韓臺半導體顯示產業向美國的“產業鏈逆向搬家”過程,我覺得,短期內會給于本土顯示產業追趕日韓臺的“機遇期”添碼加分。或者說,未來顯示面板市場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格局——中美靠不同的實力共同積壓日韓臺的先關產業。這將是特朗普總統在“收回美國市場之后”,給予的中國面板企業“想不到的補償”。
奇視點:看來國際顯示行業正在“風云巨變”的關口上了!
蕭蕭:的確如此。從技術角度看,OLED在加速進化,今年印刷顯示也會進入產線示范階段、液晶超大化趨勢迎來至少2000億元的投資規劃。這些變化足以導致未來三五年顯示行業的格局“翻天覆地”。
從資本角度看,國內的國有資本、政府產業基金和企業資本都把行業技術升級的這個岔路口看成彎道超車的機會。加上日臺傳統兩強的資本實力不足。這形成了一個以投資搏出位的戰略機遇期。如何抓住和把握這個機遇期,可以決定未來10年全球顯示產業的版圖格局。
除了以上兩點,現在特朗普總統主導的美國政府,又對該產業加入了一個新的變量:國際政治和貿易。這個變量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卻具有足以扭轉現有顯示行業國際格局的動能。或者說,特朗普究竟在“外交經濟”上能有多大的成績,能給日韓臺多大的壓力,對未來產業格局和走勢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其實,經濟問題從來不是單純的企業競爭。上面我提到過國家實力是企業國際化后最核心的“無形資產”。這個道理,自從清末鴉片戰爭以來,就被很多中國志士牢記心中。某種角度看,本土面板產業的崛起,是與這些年我們國家實力、國際地位的快速上升相伴的。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面板產業還處于一個整體向上的“黃金期”。即便美國制定了遏制中國的整體戰略,恐怕這種歷史大趨勢也不會逆轉。
奇視點:也就是說,您對本土面板產業的未來是非常看好的了。即便有美國加入競爭,也不需要過渡擔憂,是嗎?
蕭蕭:面板,我們的敵人少嗎?日韓臺三個了,再加一個美國不算什么!
而且,看一個產業的國家實力,要從多個更基礎的角度分析,包括技術與人才、資本與商業模式、內需市場和外向貿易實力、穩定和可靠的內部政治社會環境、成本和創新價值能力……如果以上因素都是優勢的,什么產業配套、產品研發、市場渠道等等都是“事在人為”的事情。
現在,國內的面板行業就處于這樣一個“非常好”的大生態氛圍之中。這是我看好本土顯示面板產業發展的根本原因。而至于有沒有美國或者特朗普這樣的特例競爭因素,那都是外因。記得金庸老師有這樣一段話“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這恰是對今天全球顯示行業風起云涌大勢中,本土民族企業狀態的描述和“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