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2015年智能制造專項項目正在公示。工信部網站顯示,共包括94個智能制造相關項目,申報單位涉及十幾家上市公司。此次公示可謂標志著智能制造專項項目正式啟動。在大股東改革提速,又被納入中國制造項目后,四川長虹備受市場關注,股價呈現爆發式增長。
長虹對其“智能制造”實施了“三步走”戰略,即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長虹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累計超過3億元。
據悉,在智能制造專項項目正式啟動后,四川長虹等17家上市公司申報項目入選。在四川長虹大股東長虹集團正式更名為長虹控股后,長虹國企改革也正式拉開大幕。四川長虹獲得二級市場親睞,從6月1日收盤價9.07元到6月16日的最高價15.09元,短短12個交易日四川長虹股價上漲逾66%。
據了解,早在多年前,長虹就將企業信息化作為業務布局的重點。五年前,長虹設立了工程技術中心。這個中心當前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探索以“IE(工業工程)+IT(信息化)+AT(自動化)+DFM(面向制造的設計)”為技術核心,建立一套面向未來的智能制造系統,打破用戶和工廠之間的圍墻,實現大規模定制。
據長虹控股公司內部人士透露:“此次大股東更名僅是改革的開始,接下來相關步驟會得到有序推進。智能項目的布局將是長虹未來幾年的主要方向。”
智能制造并不是單純的用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等武裝工廠,而是信息化、自動化、標準化的逐步升級和完美結合,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個自驅動、自優化的完整的智能制造體系。因此,企業的智能化轉型必然是一個體系的顛覆,需要在網絡化時代背景下,以“用戶思維”充分考量研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以全新的商業模式扼住未來之路。
在智能工廠方面,長虹經過多年的積累成效初顯。在長虹旗下模塑公司塑料四廠,占地2萬余平方米的工廠里只有數十臺機床在自行運轉,機床前沒有一個工人。其中的奧秘就在于信息化的應用,長虹以信息化為支撐搭建起智能化系統管理平臺,使機器、設備、零件之間可以通訊,生產流程中每個環節的數據因此可以實時流通并在后端平臺實現交匯,整個生產過程可以自檢測、自驅動、自優化。
目前,長虹搭建起智能研發、智能制造、智能交易三大平臺來重構制造體系,通過以用戶為導向的信息化建設,打破了用戶、分供方及企業之間的界限,無人工廠和大數據的及早布局使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成為可能。據悉,長虹從2009年就開始著手改革整體生產線布局,將原本孤立的用戶需求分析、市場預測、生產計劃等環節的數據流打通,實現了智能生產。
通過以用戶全流程個性化體驗為中心重塑制造體系,長虹大大增加了生產靈活性,縮短了產品的上市時間,不斷通過產品迭代持續創新用戶體驗。例如,長虹CHiQ(啟客)系列產品已具備定制化制造能力,通過CHiQ產品的預約訂購平臺,用戶不僅可以選擇CHiQ電視的開機畫面,還可以根據需求對CHiQ空調的8大場景模式進行自由組合和搭配。
相關業內人士分析表示,現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制作業第一大國,但是對于一個制造企業特別是離散制作企業,要全面實現智能化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興起,國家實施中國制作2025,互聯網與工業同和等項目的相繼開展,對于我國家電行業來說是一次機遇,也是一種挑戰。誰能夠把握住,誰就能占得先機,獨占鰲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