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他們看到的都是已經生產出來的產品,而這些產品是如何生產處的,它需要付出多少的人工和精力?這一點大多數用戶都不太了解。因為其實他們不需要了解,但長虹最近爆出的一組數據,卻將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這“背后的故事”上面。
最近長虹方面給出的數據表示,其全自動化生產線上生產一臺電視,用戶僅需5.5秒。這個時間確實出乎所有人意料,因為它實在是太短了。5.5秒,用戶或許都還沒看清楚電視的簡單描述,它就已經被生產出來了。
而實現這一奇跡的基礎,則都得歸功于長虹自去年開始的“無人化車間”改造,實現信息化的結果。以前生產線上大部分工作都要靠人工完成,需要的人手多,效率還很低,F在全部生產活動由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除了偶爾一兩個工作人員在更換模具外,每臺機床都可以全自動化運作,效率自然更高。
據介紹,長虹已率先在行業內搭建了領先的智能化系統管理平臺。現在的電視生產線,從生產計劃、工藝技術、設備、模具,再到成品庫,整個過程都與后端平臺達到實時共享,產品過程追溯和管控因此一目了然,每一件產品的質量狀況,在生產過程中就能監測到,極大地降低了原料的廢損。
在長虹的“智能化系統管理平臺”中,從互聯網、大數據、云到智能制造、智能研發和智能交易各個環節被相互貫通,生產設備不再是過去單一而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個相互協同,相互推進的有機整體。
這也就意味著,在這些信息在不同的設備之間“流動”的同時,制造流程就已經具備了“思維能力”。企業可以通過這些信息分析的結果,結合用戶和市場的需求進行生產的改進。甚至最終還可以針對不同的需求,實現個性化的定制。
進入互聯網時代,智能化浪潮引發了一場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功能革命。創造個性化的功能和制造個性化的產品成為了企業的主要任務。而在變化越來越快的市場,如何最快速的響應也成為了廠商致勝的關鍵。長虹的智能化管理平臺,在保證了效率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快速響應的基礎,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至少在這場博弈的前期,長虹已經走在了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