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中6月以來,智能盒子產業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廣告單:而且是全免費的廣告。這就是廣電總局對涉及網絡電視內容產業的嚴查、嚴管。這讓盒子的影響力迅速從年輕人、科技圈擴散出來,成為全社會關注和關心的一個產品。
此次“凈網行動”中,廣電總局對“網絡電視”產品的查處,實際上是重新、從嚴執行“2011年底,廣電總局下發的《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通知(廣電181號文件)”。該文件自身并沒有對任何硬件產品的技術和形態做出“限制性”規定,而是通過規定在“網絡電視”服務中如何確定內容合法性的流程、以及誰對內容合法性的結果負責的“軟件”和“產業體系”,來確保電視終端平臺的內容安全。
所謂電視終端平臺的內容安全是指:內容播出可管可控、播出內容合法合規。其核心是電視終端內容播出權的有限擴散,而不是無條件擴散;同時,必須控制涉及暴恐、反動、色情等違法內容的出現。
對于非法內容的“擔心”,是很有必要的。例如,今年雖然前面有快播被查,觸犯刑律;新浪備查,被吊銷網絡視頻傳播和網絡出版兩張牌照;但是,9月份又有騰訊、搜狐、迅雷因監管不力各被罰款5萬元的案例——這些動輒百億資產、數萬人的大公司,名牌企業尚且如此,怎能不讓人對更多的中小網站和視頻公司的內容控制能力擔憂呢!
因此,在鐵的事實面前,廣電總局的“嚴查重典”勢在必行。第一個撞到槍口上的是小米盒子,也是盒子領域品牌影響力最大的之一。小米盒子因為缺少牌照一度被勒令停止服務。此后,盒子領域另一個銷量更大的品牌樂視也遭遇了同樣的危機。
出現這種局面,核心原因是小米、樂視有法不依:雖然廣電181號文并非不能質疑,甚至通過人大、政協、行政申訴、法院等手段企業也可以推動這一政策文件的修正,但是在該文件依然存在有效的時期內就必須無條件嚴格執行。不能隨便一個人,找幾個理由,說一項法規不合理,就可以不執行——這不是法制社會和法制精神的體現。更何況,181號文就今天而言還談不上過時、或者有重大缺陷。忽視一項法規的存在,后果自然就是被處罰。
但是,廣電總局的年中以來所有的處罰都沒有系統的針對任何硬件產品:包括智能電視、盒子、智能路由等。廣電總局的執法集中在內容和內容傳播通道上,即播控平臺和APP。這方面涉及的司法問題核心是“網絡視頻如何進入電視”——廣電總局從未說過,網絡視頻不允許進入電視平臺的話。事實上,目前網上看視頻的人的確很多,但是依然沒有電視平臺的絕對數量大;其次,網絡上看視頻的人看的最多的還是電視劇、電影等,即便是美劇、韓劇本質還是傳統電視內容。這也是廣電總局堅決管制非法內容通道的原因。
這波次的嚴查,表面看盒子第一個中槍:代表者是小米和樂視,但是客觀上盒子卻是占了最大便宜的產品。廣電部門的行動引發的媒體公開報道,形成了一波浩瀚的“免費盒子廣告”。盒子產品的影響力更加深入人心。而且嚴管之下,更為純凈的盒子市場,也使得家長型消費者更能,“放心購買”。
2014年9月份,優酷和中國電信各自聯合牌照方,又推出兩款盒子新品——這就是嚴查不僅沒有妨礙盒子市場發展,反而促進了其市場發展的明證了。
2014年上半年,以網絡功能為代表的智能電視的市場占比已經接近6成;盒子產品的銷量也第一次達到近千萬臺的規模。僅僅上市一年的樂視盒子,就在上半年取得了125萬臺的實際銷量(不計算預約但未完成銷售的數量)。這一成績至少潛在的具有改變8000萬人口客廳視頻娛樂習慣的能量。
網絡電視產品的流行,并成為行業主流,是廣電部門此次嚴查監管的外部環境。但是,卻并非必然條件。在盒子市場和網絡智能電視快速發展中的不正之風才是此次廣電部門嚴查行動的核心條件。
例如,被徹底關停、罰款2.6億、主要責任人被刑事拘留的快播,也有自己的盒子產品,命名為“小方”。該產品推出后,很多業內人士都預估,“小方”可能成為電視色情的第一通道。不過,在這顆毒瘤發作之前,“凈網行動”的手術刀已經將其切除。
再例如,小米盒子在缺乏牌照權限的條件下,強行違法推送內容,造成了內容版權混亂、內容傳播通道失控。而小米作為非內容方也不需要對“非法內容最終”負責。這直接形成了一個“無序和低風險的非法內容生態”。因此,小米成為處罰對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有法必依這是基本的法制精神:決不能因為技術的突破,就開法律的小差;更不能因為結果的不確定性,就忽視結果可能存在的危害性。目前,社會有些人叫囂,吸毒不好管,大麻就合法化;嫖娼不好管,賣淫就合法化……如此下去,人命案更難破、難管是不是也要合法化呢?不以惡小而為之,這是基本的古訓,中學課本有之,可是很多出人頭地的企業家、技術員、工程師卻已經將此忘記。
一個產業的發展,作為最根本的監管者,政府的責任首先是道義性的,而不是經濟性的;作為產業主體,企業的行為也應該在社會道義框架之下,而不能一味的掉進錢眼里。鼓勵創新的目的是更好的服務社會,如果一種創新很可能被用于非法途徑,那么這種創新就必須被嚴格管制。
廣電總局181號文,不針對技術創新,不針對任何硬件和軟件技術,而是針對播控平臺和平臺功能設立,直接切中網絡電視內容通道這個命門,很好的將保護創新和監管運營結合起來,是一個具有很強的先進性和執行性的法規,更是符合三網融合的大產業方向。以此為基礎,建立可控可管的網絡電視視頻內容產業體系,也符合基本的社會道義和產業發展需求。
秩序和規則下的競爭,在法制條件下的競爭才是一個產業發展的根本途徑。任何企圖突破法制限制和范疇的行為,快播的案例就是唯一可能的最終結果。
盒子、智能電視、智能路由,這些產品最終是造福社會,還是危害社會,只取決于一點:那就是,其上的內容是不是健康的。
而播控平臺制度恰恰是保證不健康內容被隔離,只有健康內容才能最終呈獻給觀眾的最后一道屏障。這也是此輪“凈網行動”,廣電總局逢時必談“播控平臺”的原因。
實現播放內容的可控,首先就是實現播放通道的可控,就是防止播放通道無限制的泛化。一個無限制泛化的播放通道,將是一個難以監管、漏洞百出的產業體系,是存在巨大失控危機的產業體系。有限的播控平臺,更嚴格的播控平臺準入制度和牌照審核,從內容播控的流程合法性到最終內容播出結果、以及平臺合作方的合法性 的“平臺全程責任體制”,構成了一個可管可控的“網絡電視”產業的基礎。
對于消費者的意義則是,在正確使用設備的條件下,不用在擔心兒童不宜、邪教、色情、暴力等內容的侵擾,擁有一個即具有使用便捷性、內容豐富性,又具有安全健康性的客廳娛樂環境。
網絡電視內容的健康就是網絡電視產業的健康。而維系這個健康產業體系的命門就是內容通道。所以,9月份廣電總局再次約談各個網絡視頻服務商,要求其終止非播控平臺下的內容APP通道,并要求播控平臺要做到“APP安裝”的可管可控。在此背景下,視頻內容方就必須通過牌照方,或者自己獲得牌照后才能實現內容傳播:優酷選擇了前者,樂視則選擇了后者的方式。
事實上,經過三個月的緊張管控,網絡電視已經初步形成以牌照、通道、軟件和內容四方責任一致化為核心的“新產業體系”。這個產業體系的特點是:責任、利益的一致化。這一點既是內容可管可控的前提,更是產業自身良性持續發展的前提。正式這輪嚴格的監管,結束了盒子產品自06年“高清播放機”形態產品誕生以來無序的惡性競爭。在這一點看,廣電總局無疑是良好的網絡電視生態的主動建設者和最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