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持有“懷疑論”的人士,即便是知道了OLED顯示的發展沒有根本性的技術障礙,他們還是會提出另一個問題:我們已經有成熟的液晶了,為何還需要OLED呢?答案是,OLED擁有諸多液晶無法實現的優點。
第一, 畫質上,無論色彩和對比度、響應速度OLED都占優勢。液晶替代CRT的過程,本質是“大尺寸淘汰小尺寸”的過程——液晶可以大型化,CRT最大只能生產三十多英寸的產品。但是,從畫面效果看液晶不如CRT。這是為何索尼從一開始就“看不上”液晶,決定發展其他顯示技術的原因。雖然事實證明索尼的選擇不符合市場規律,但是這個故事依然足以說明“畫質”在很多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而OLED替代液晶的過程,就是平板顯示畫質革命的過程。
第二, 成本上,OLED的理論成本更低。液晶顯示設備的成本主要由面板、背光和驅動構成;OLED則不需要復雜的背光系統。雖然目前OLED的價格非常昂貴,但是理論上OLED的成本只有同尺寸液晶的七成。液晶在早期市場上也比CRT要昂貴。比如05年34寸CRT的價格是3500元以上,液晶32寸產品則需要15000元以上。但是,2008年到2010年,32寸液晶的價格下降到了3000元以下,目前這類產品的價格更是下降到了2000元、最低999元的位置。——液晶經過十年努力,終于實現了“理論上比CRT便宜的成本”。未來OLED與液晶的競爭,也會再次重演這樣的價格下降神話。
第三, 薄與窄,OLED超過LCD很多。OLED不需要背光源,自然能做的更薄;OLED是固態的,區別于液晶的液態結構,其支撐特性不同,有利于OLED更薄、邊框更窄。液晶實現最窄邊框需要采用直下式光源,就必須犧牲厚度;液晶實現最薄的厚度,就要采用側入式光源,必須犧牲邊框寬度和畫面質量——OLED卻沒有這種糾結。這在超薄和窄邊成為時尚的今日,無論在手機還是在彩電上,OLED都具有工業設計的優勢。
第四, 節能與環保。OLED不需要光源,所以產品組減少,這自然就更為環保。同時,OLED自發光,不像液晶那樣只要工作光源必須亮著,而是哪個像素需要發光、那個像素才耗電。這種節能的特性,不僅符合時下的綠色環保潮流、對消費者經濟實用,同時由于節能,所以OLED熱功耗小,散熱設計和散熱空間需求也會更小。
第五, 全向曲面和柔性面板。2013年下半年以來,曲面電視成為一種時尚。這種設計似乎讓液晶煥發出嶄新活力。但是,對于柔性設計,液晶總是要拘泥于玻璃基板、背光源設計兩層不利因素。OLED沒有背光源,只要采用柔軟的樹脂基板制作,幾乎可以實現任意形狀和角度的彎曲。這種曲面變化是目前的液晶電視的曲面設計所不能比擬的。任意的全向曲面和柔性OLED面板,能創造出哪些神奇的應用呢?這還是未知數。總之,這是一個神奇的特性。
第六, 高解析度顯示OLED與液晶沒有差異。近年來液晶顯示最流行的趨勢是4K,也就是高解析度顯示。有人認為,這將是液晶狙擊OLED的一個優勢。但是,這樣的觀點似乎忘記了,OLED在近眼顯示、手機顯示上早已經實現了高解析度顯示,目前推出的OLED電視也有很多4K產品。實際上,對于半導體顯示技術下的液晶和OLED產品,做出更精細的像素、更高的解析度都不是障礙。需不需要更高像素密度的OLED不是技術實現的問題,反而是市場和應用究竟愿不愿意為此支付額外成本的問題。一個顯著的例子是,液晶在強調4K電視的時候,大量的32寸電視還是1366*768的分辨率——因為畫面小,這類產品連實現2K的消費動力都沒有,更何況4K呢?因此,一方面,OLED實現4K、8K甚至更高的分辨率并沒有問題,另一方面,更可能的結果是家用電視4K已經是極限應用,更高的分辨率、超出正常觀看距離人眼的辨別能力的技術,并沒有市場。
OLED顯示技術對比液晶顯示技術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這是很多行業人士將OLED作為液晶之后的下一代顯示技術的原因。液晶顯示從開始商用,到現在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OLED的發展史卻只有液晶的一半。現在OLED在工藝技術上還有很多空間等待填充,但是投資者卻已經等不及了。
過去的4年時間內,全球在OLED項目上的各種投入已經可以以千億元人民幣為單位計數。而且這個投資還在加大。在巨大資本和商業愿景的推動下,筆者認為在OLED能否替代LCD,只有時間問題:OLED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