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樂視TV高級副總裁彭鋼代表樂視TV宣布,S40 Air將降為999元;S50 Air也定為1999元,業界驚呼“電視免費時代即將來臨”,“樂視低價不可戰勝”。但是,在筆者看來,樂視此舉就是一個“大忽悠”。
樂視忽悠一:樂視的電視銷售都會捆綁1-2年的付費內容,這些內容的開銷是不可以討價還價的。例如,樂視S40 Air將降為999元,就至少要有980元的24個月服務費。實際消費花費接近2000元,這是目前39寸液晶電視市場低價的折中點——類似價格的產品各大品牌都有,甚至更便宜。
樂視忽悠二:樂視彩電目前銷量依然有限,只有海信、創維等品牌的一個零頭。因此,即便樂視真的降價很厲害,其成本虧空也會在可承受范圍內!因為即便所有消費者都要買樂視的電視,但是樂視的配送、服務體系卻支撐不了。樂視會告訴你“體系正在建設”——等到樂視能支持全國優良服務的時候,39寸電視成本早已經下降到,樂視不會因此賠錢的水平。例如3年前,32寸液晶的價格還在2000元以上,現在基本都在1200元上下,最低999元還有得賺。預計兩三年后,樂視銷量真正上規模的時候,39寸液晶的最低成本價格,真的會只有999元了——這就是半導體顯示行業的價格曲線規律。
樂視忽悠三:硬件免費,內容來補,電視產品根本不具有這樣的基礎。中移動為何能推出免費手機呢?因為他的網絡服務是必不可少的消費。但是,電視行業的視頻內容,沒有哪個供應商敢說自己是必不可少的:CCTV也不敢!國家文化產業改革的方向是進一步市場化、以自由的競爭和自由市場資源配置為主體,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這就決定了,優秀內容供應商至少會有好幾家,而不是一個兩個(不會是類似于電信業的壟斷),內容只能是硬件的增值方式,而不可能出現“手機圈”那種硬件免費,內容來補的格局——實際上,即便網絡服務為必須品的手機行業,這種“硬件免費,內容來補”的產品也是極少部分。
樂視忽悠四:樂視的目的不是讓利為民,你看他不是收了近一千塊的服務費嗎?實際上,現在網絡視頻付費模式前景依然不清晰,占據主體的還是廣告模式。樂視加收服務費的方式,可以認為是樂視的成本:內容和硬件成本,以另一種名目攤派而已,還提不上什么模式。更為重要的是,樂視之所以頻頻低價,就是為了吸引眼球,吸引消費注意力,提升“銷量”——樂視壓低硬件成本,那么就必須具有銷量優勢才有采購話語權。富士康第一年可能因為概念,而覺得樂視有前途,因此允許小批量產品價格壓得很低,甚至虧損(尤其是在上游面板行業處于盈利緊張的狀態時);但是,第二年、第三年,如果樂視銷量上不去,樂視的概念吸引力就沒有了(加上現在面板業盈利走高,可謂火上澆油)。所以,樂視必須想方法,抓份額、拉銷量。因此就有了這個華而不實的降價。
樂視忽悠五:消費者得利多少呢?樂視39寸不足兩千,這樣的價格硬件不會賠錢——這是現在的主流產品價格之一。但是,樂視為此多支付了一些“內容成本”:對此需要有如此認識。首先,即便沒有樂視電視,樂視還是需要去和其他平臺搶奪內容;其次,即便沒有樂視電視,樂視還是會推出付費內容服務;其三,樂視內容服務對于消費者不是必須性的,花了錢的消費者能看多少,服務到期后會不會續費都是問題;其四,樂視內容服務形不成“壟斷優勢”,也就是說無論消費者接不接受這些付費內容,消費者都還需要“欣賞其它平臺”的內容節目;其五,也是最核心的一點是,消費者即便不欣賞任何樂視平臺的節目、不接受他的付費內容、內容捆綁的電視,依然有很多個優秀的內容平臺的免費節目可以欣賞——這些平臺所擁有的獨特的、樂視不具有的內容的總量,要比樂視具有的獨特內容多很多。因此,消費者額外獲得的24個月付費內容的含金量很有限——至少目前是如此,如果有朝一日樂視真的成為行業霸主,則另當別論。
綜上所述,業界對樂視的超低價不需要“大吃一驚”,也不需要“為之震撼”。樂視這波價格流,只不過是“營銷炒作”,就如同小米電視2的推遲上市(小米電視2真的遇到需要推遲上市的重大問題了嗎?——這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因此更多的是陰謀論的猜測)的饑渴營銷一樣。更為重要的是,樂視此舉也不具有改變產業趨勢和規則的戰略意義,更不具有什么“狼來了”的威脅!獋鹘y彩電業者,除了在戰術上展開針對性營銷戰外,在戰略上不需要為此大動干戈。
(對了,樂視此舉多多少少也有狙擊小米的意思。論品牌號召力,相比樂視,小米才是真正的狼。而且,2014年的情形和2013年已經大不相同:2013年,樂視小米PK,是共同開拓互聯網電視概念,因為那個時候“兩顆種子剛剛發芽,需要抱團取暖,共同做大互聯網概念”;但是2014年樂視小米PK就是互相搶奪互聯網電視市場,因為這個時候“兩顆種子已經長成幼苗,是到了爭奪水分和土壤的時候了”。這就像一家的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是好哥們,長大了就要分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