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電視是一個市場需求非常明確、定位非常準確的產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激光電視就能快速成熟。這與激光電視行業過于分散的市場力量有關系。
從核心產業體系看,目前最受關注的激光電視技術結構是激光熒光色輪和單片式DLP投影技術的結合。后者的核心光閥產品DMD只由德州儀器一家供應。這形成了整個產業鏈發展的關鍵瓶頸。也是人們擔心,激光電視時代,我國彩電和顯示的核心會再次受制于人的原因所在。
但是,實際上激光電視還有其它可選的技術路線,比如采用三片式LCD液晶光閥。這類光閥產品主要是日本索尼和愛普生兩家企業壟斷。但是,作為LCD產品未來替代者的LCOS顯示技術,卻在國內、臺灣、日本和韓國都有企業進行研究,并掌握一定的量產技術——這是一項在上游沒有壟斷的技術門類。同時,三片式LCOS投影技術應用于激光電視,也易于獲得比單片式DLP投影技術更為細膩和出色的畫質。
從以上分析,已經可以看出,激光電視除光源外,另一個核心產品“光閥”的市場結構很復雜:既有壟斷性的技術、也有多點開花的技術。而光閥產業實際的市場容量并不高,這就導致,這一行業一直匱乏大規模的戰略性投入。其對激光電視大規模應用后的成本降低、成品率提升、產業規模保障能力顯然不容樂觀。
另一方面,在激光光源和高效能熒光粉領域,國際市場也處于一個相對競爭不充分、準備有限的狀況。比如,松下自身對熒光粉研究比較深入,索尼、夏普對激光器工藝和材料也一直有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國內企業,包括投影和彩電陣營,多數企業的研究方向只是“應用產品層面的”。這進一步限制了,國內激光電視企業的市場話語權。
激光電視產業不僅上游市場結構復雜,下游市場也不容樂觀:一方面,電視企業涉足這個行業不久,還沒有形成真正的產業力量。雖然海信早年在DLP背投上資源投入不少,長虹也曾經是國內的背投電視大王,但是平板時代,二者的技術和市場規劃早已中斷,現在做激光電視幾乎是從頭開始。另一方面,投影廠商對電視市場、家用產品一直不甚熟悉。投影機產業推動家用產品的發展也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但是成績一直不如人意——碰壁遠多于成功。
產品提供商、技術方案提供商、核心材料和器件提供商:這三個激光電視關鍵的產業環節,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問題。這些問題的核心表現是:沒有能夠擰成一股繩的“激光電視”產業力量。這是激光電視產品發展最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