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的智能化在時隔十幾年的沉寂之后,逐漸火爆了起來。據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張素兵主任介紹,隨著50年代興起的人工智能的研究,智能與彩電的結合就一直在進行。但因為在2000年-2010年人工智能在彩電領域里缺乏突破,市場逼迫著企業向其他方向發展,因此才有了智能化相對平淡的十年。
但是在2010年以后,隨著顯示技術、控制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方面的逐漸進步,智能開始逐漸引領彩電行業的發展。日前,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發布的《推動彩電行業智能化發展倡議書》中也提到,要繼續發揮彩電行業在智能化、網絡化的主導力量,大力深化與互聯網的融合,聯合硬件、軟件、服務企業共建“智能云視聽生態圈”,堅持價值戰,擯棄價格戰、概念戰等過度營銷行為等十點倡議。
中國權威咨詢力量奧維咨詢(AVC)的研究數據也表明,2014年彩電行業將迎來下滑,預計2014全年銷量為4583萬臺,同比下降4.1%。與此同時,智能電視卻迎來高增長,預計全年滲透率將高達69%。
在一漲一跌之中,我們逐漸發現,智能已經主導了電視的進化方向,智能電視的發展方向也非常廣闊,存在著極大的空間,同時也蘊含著極大的挑戰。百姓家電網創始人兼可視點傳媒CEO楊帆也說,電視的智能化有利于企業發展、有利于節能減排、也有利于標準統一。
但是到底什么才是智能呢?什么方向才是智能電視的真正未來呢?
有專家認為,智能就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讓設備實現人類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或者主動代替人類完成,如果這個設備是電視的話,就可以說是智能的電視。由此推知,智能實際上也分初級、中級、高級。比如以前不能遙控的時候,慢慢出現了遙控器,大家覺得很智能、很方便,遙控器代替了人們走到電視機前用手去波動旋鈕的過程。但這一舉措放到今天再大肆渲染為智能顯然貽笑大方。
那么從現在向長遠看,什么樣的電視才能稱之為智能呢?我認為應該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一是自適應性。如電視可以自動適應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和需求,通過感知用戶的動作、語言、習慣乃至情緒、思維,進而做出有效的判斷,提前或者同步做出對用戶有利、有益的調節;
二是易用性。如體感、語音乃至于眼球和思維等控制方式的升級和進化;
三是節能性。能源管理是家電的基礎,尤其是在當今能源緊缺的大背景下,對能源的有效、合理管理是電視乃至用電設備的基本要求。
四是互聯網化。未來的設備一定是可以實現遠程操控并且互聯互通的,并且一定是安全的。
五是兼容性和開放性。未來的智能電視將實現更多模塊的兼容性和標準化。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的電視將是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無限可能的更新和重組,比如在兼容性和開放性之上發展起來的定制化。
作為面向消費者的制造企業來講,滿足用戶的需求是至高目標,而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就是終極目標。但是在規模經濟的引導下,這一終極目標變得不可能實現。所以,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就有必要進行智能電視的定制化。
要想在規模經濟下做到定制化,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建立柔性生產線。但是消費者的需求畢竟存在著無限多的可能,無論多么“柔性”的生產線也不可能把所有需求納入其中,也就是所謂的“萬能”電視其實并不存在。所以我們現在所談的定制化一定是滿足大眾意義的定制化需求。即可以在充分了解用戶需求的基礎上,近可能的把電視——這一整機做成多個模塊,并實現兼容,可以通過組合而產生無限多可能的電視產品。
不過,就像十年前我們不可能做到讓電視實現現在如此多的功能,以至于電視已經變得不再像電視了。那么十年后呢?就像消費者需求一樣,未來存在著無限多的可能,電視也存在著無限多的可能。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緊貼用戶、持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