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還是ULED?3月27日之后,彩電圈很多媒體、消費者都在討論這個問題!
3月27日,海信新品發布會上,剛剛宣布在國內量產上市的OLED電視遭遇“躺槍”:海信用包括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攝影家協會的專家以及普通用戶組成的對ULED與OLED兩類產品的“盲測”來證明了“ULED的強大、OLED的渺小”。
性能相當,甚至些許優勢,但是價格只有OLED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這樣的優勢讓海信有信心去說“ULED”才是當下的王道、才是最可能普及的產品。不過這一結論,也并非“人人認可”,家電領域權威專家陸刃波就公開表示“依靠ULED去取代OLED那是不太可能的”;創維更是直露的警告市場“凡是現在提ULED的,都是吹牛皮的”!
公婆各說各演,誰對誰錯,這可難壞了消費者、也攪亂了行業媒體的輿論口風。針對于此,筆者也想做一下不甚深刻的探討:
首先,必須澄清一個事實。海信雖然努力說明了ULED電視比較OLED產品的優勢,卻并沒有將OLED電視一棒子打死。海信電器總經理劉洪新表示,OLED電視受良率和成本影響,產業化進程比預想緩慢,未來三四年難以普及,因此海信今后三年內會把精力放在4K液晶電視的優化和升級上。——這是海信最初的表達。
海信從沒有說過不發展OLED電視,也沒有說過OLED電視不會取代液晶電視和ULED電視。海信只是說:眼下市場,暫且不成熟的OLED,難以抗衡ULED。
對此,消費者的感觸將更加明顯。就全球供應鏈而言,OLED電視會在2014年到2016年,三年時間內,在基礎產能上從10萬臺,上升到百萬臺的級別——但是這對于全球近2億臺的彩電市場而言,依然杯水車薪。秉承物以稀為貴的市場規律,OLED電視三五年肯定難以下降到和液晶同等的價格,更不用說OLED還有成品率一關需要跨過。
數量稀少、價格高昂,這是OLED電視未來三年的根本行業特點。那么這三年內,消費者就不要購買電視了嗎、彩電企業就不生產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此,站立在市場“供給能力”這個最與消費者利益相關的行業能力上看,未來數年內液晶是主流、不斷改善液晶電視的顯示性能,包括ULED這樣的背光模塊的技術升級,將是彩電企業不得不大量去做的事情。
簡單一句話,即便消費者覺得oled電視更好,未來三年也基本買不到OLED電視,或者需要付出很高的價格才能購買到OLED電視。更多的消費者,哪怕是高端用戶,也只能選擇液晶產品,也就是ULED電視。
事實上,海信ULED叫板OLED只是強調,現階段,液晶電視的主力、主流地位難以動搖,并進一步強調液晶的畫質還能提升。另一些媒體、專家和廠商,則強調,OLED終是產業唯一未來,替代LCD已經“在路上”。——一個是說現在的事情,令一個是說未來的事情,頗有“雞同鴨講”的味道,語言不通、時間不對!導致這兩種觀點對立的“時空”空間都不存在。因此,也就沒有了誰對誰錯了!
ULED和OLED的產品競爭,在現實中還沒有形成。因為,消費者能大量購買的電視只有ULED,OLED電視離海量上市,至少還有三年的距離,而海信則是ULED最主要的推動者(其它彩電企業也在做這類技術,只不過沒有海信如此高調。)
站在現實市場利益和銷售的角度上,海信需要擴大ULED電視的認知面,進而擴大自己的高端產品市場份額。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有效手段,無疑是和現在最流行的概念“OLED掛鉤”了。這不,海信3月27日發布會一完,各路“圣賢”:媒體、獨立撰稿人、博客、論壇、專家、廠商,“比里巴拉、比里巴拉”,或捧、或摔,一通評論,猶如很多免費廣告,為海信ULED做了宣傳。而且,這些宣傳是和最時髦的OLED概念一起的,這自然會使得ULED也“高大上”起來了。
海信這一營銷策略,成功的地方還在于,即便“你們都說OLED是未來,ULED的‘前途’是扯蛋扯出來的”,海信也是穩賺的。因為,現在市場上能大量購買的產品只有液晶:ULED液晶電視則是這些產品中的高端代表——OLED的支持者再能說的“天花亂墜”,也解決不了現在“無貨可供”的市場緊缺局面。對于真正要夠買電視的消費者,最終的選擇只能是ULED。這就如同,人們越說蘋果手機貴、物不及值,蘋果越火;人們越是強調小米“饑渴營銷”、小米賣的越多,道理一樣。
海信這一營銷公關還有一個更精彩的部分:OLED陣營必然出來“免費洗地”——這基本上是利用對手為自己做宣傳。而且,宣傳結果必然有利于海信ULED,這一點,OLED陣營并非不清楚,但是卻無能為力:這就是“陽謀”的效果。
海信的ULED和OLED的產品PK還使人們聯想到了06年松下和夏普搞出來的“等離子和液晶”PK,路線之爭。但是,海信的ULED和OLED PK,卻與此前松下、夏普的競爭完全不同:松下的等離子和夏普的液晶,在當時都已經突破了所有技術瓶頸、實現海量供應;但是,現在市場能海量供應的只有ULED,OLED還處于不成熟期、市場供給嚴重不足。
由此來看,ULED和OLED的對比,根本不是“路線選擇”之爭,根本沒有等離子PK液晶那種非死則亡的盡頭。事實上,現在所有面板企業、彩電企業、顯示企業的主流路線只有液晶一個,也就是LED液晶、ULED液晶這類產品——OLED則是一個處于研發狀態、培育期的產品。
在海信力挺ULED的同時,海信也沒有忘記OLED的戰略價值。海信電器資深科學家劉衛東博士說,海信也有研究OLED。正因如此,海信才能在ULED和OLED之間精準卡位,提供給消費一個“將ULED技術應用于4K(超高清)液晶電視,使4K液晶電視的畫質接近OLED電視,而成本遠低于OLED電視”的現實選擇。海信表示,將在適合的時候推出OLED電視。這一切完全取決于OLED產業的發展情況、市場的成熟情況。
掐住了OLED的痛處,打出了ULED的優點,充分利用了很多免費的宣傳資源:海信3月27日發布會真的很成功——這不,筆者也在給他免費宣傳嘍——這也體現出了國內彩電行業領袖企業,對市場規律的深刻把握能力、對營銷概念的深刻掌控能力:這是企業團隊真正市場能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