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彩電產業的核心是什么呢?是上游面板的顯示技術嗎?是半導體計算芯片技術嗎?是操作系統軟件技術嗎?
對于以上這些問題,彩電企業只能給出“不”這個答案。因為,無論是面板、CPU、還是OS都不能決定消費者“跟著誰走”!
那么,又會有人說:智能電視時代,在行業內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產業環節是“內容”。因為消費者跟著內容走。而未來,依賴內容賺錢,而不是硬件賺錢,是彩電產業的出路。——對于這個觀點,筆者亦不以為然!
內容至關重要,卻并不關彩電企業什么事!彩電企業即不制造內容、也不販賣內容。而且,在傳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上,也沒有形成成熟的“依賴內容賺錢”的產業模式。事實上,在互聯網的決大多數應用中,內容價值和硬件價值依然是高度分離的。二者在行業規律上也截然不同。
對于彩電企業,真正需要關注的焦點是“內容”和“硬件”的連接。這個連接可以叫做應用,也可以叫做服務。如果在硬件之外,彩電企業還有新的賺錢模式,也應該是從應用服務中來,而非內容自身——除非彩電企業自制內容,進入與彩電硬件完全不同的內容產業。
實際上,彩電企業的跨行合作,例如海信與優酷、TCL與愛奇藝、康佳與騰訊等,多數即是為了搭建“硬件”和“內容”的通路,即是實現產品的應用服務設計!
以應用為中心,有什么樣的應用服務配備什么樣的硬件!這樣的消費規律,也是傳統PC產業和新型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行業的核心消費規律。比如,手機市場,到底是7寸屏,還是5寸屏,并不是比較哪個“技術更高”,而是比較“自己需要什么”;PC市場是I3還是I7的CPU,區別的也不是哪個產品性能更高,而是區分“客戶要運行”那些數據和程序……
近年來,彩電行業提出的新型行業規律口號很多:例如,半導體規律、互聯網規律、軟件與內容規律、服務化轉型規律、電商規律、O2O規律,以及傳統的顯示產業規律等等。這些理論各有自己的側重,卻難以系統概括彩電產業以“應用”為中心的轉型中,發生的眾多變化。
對此,筆者竊以為可以用如下模型詮釋彩電產業的變革趨勢:即,對PC、TV和智能手機的傳統差異淡化,共性強化,并各自突出自己“屏幕大小不同產生的‘展示能力’差異”。
事實上,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和盒子又何嘗不是一臺電腦、不是一臺PC——這些產品只不過沒有采用X86這個常見的個人PC架構而已。即便是電腦產品,也不僅僅是個人微型計算機所常采用的X86一種架構,包括小型機、巨型機、向量機、分布式網絡計算機等都有各自獨特的技術。
在這些硬件產品上,消費者體驗到的往往不是直接的“技術差異”,而是技術差別之下產生的應用差別。手機為何選擇ARM智能平臺,而非X86平臺,那是因為前者更為節能——這符合移動設備最基本的應用特征。PC大量選擇X86平臺則是因為其性能強勁。TV更喜歡高端ARM是因為追求性能、成本、功耗和應用需求的平衡……
充分認識以互聯網化和互聯網規律為核心特征的彩電行業新構成是PC、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有區別的融合發展”的外在表現。彩電產業新規律,本質則是PC、手機和TV在產品、應用、服務、內容等產業鏈環節上的共通、共榮。并進一步認識到PC和手機是TV產品產業生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和核心價值要素。只有這樣才能理解彩電行業發生的一些產業變化的根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