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摩爾定律的應用擴展到了彩電業的技術升級上,每隔一兩年便會有新的技術被應用到彩電產品上,并迅速成為市售產品的標配。日前,BBC、ESPN等歐美電視臺紛紛停播3D電視節目的消息,不禁讓人們對于視聽享受不斷“被升級”提出了質疑。
3D電視前景堪憂
2010年,隨著《阿凡達》的熱播,3D電視成為了彩電市場上最耀眼的新星。中關村在線《2013年6月中國3D電視市場分析報告》顯示,短短3年時間,中國3D電視市售產品數量就達到728款,分屬23家不同的電視廠商。3D幾乎已經成為平板電視產品的標配。但是日前卻有消息稱,鑒于觀眾對3D電視熱情不高、3D頻道受眾太小,BBC、ESPN等歐美電視臺紛紛砍掉了3D電視節目,宣布將超高清頻道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
國外大型電視轉播公司忽然“轉向”,令業界震驚,同時也使人們對于國內3D電視的發展前景感到擔憂。有業內人士透露,對于3D電視的前景,其實在圈子里分歧很大,有人認為,當前國內3D電視的推廣意義大于經濟意義。而消費者更是對其應用提出質疑。
“技術更新太快,跟風消費肯定要吃虧。”上海消費者張先生趕在3D頻道開播前購買了一臺3D電視,當時他想3D影視內容會越來越豐富,與其到時候覺得自家的普通平板電視像雞肋,還不如多花點兒錢買一臺帶3D播放功能的產品。可是電視買了近兩年,3D功能基本閑置,主要收看的還是2D圖像。
在蘇寧電器紫竹橋店,一位彩電促銷員則透露,3D電視上市以后前來咨詢的消費者并不少,但是即使在節能補貼政策末期,3D電視的真正購買者也不多。“有不少消費者購買帶有3D功能的產品,是因為3D已經成為大多數平板電視的標配功能,是被迫購買的。”他認為,3D內容有限,而真正精彩的內容,如3D大片等,在家看電視遠不如在影院觀看的效果更好。
技術搶跑受質疑
在采訪中,有不少消費者對于包括3D、智能、4K等新技術產品的快速普及提出了質疑。北京消費者劉先生表示,這些新技術產品的確通過價格的不斷拉低完成了功能的普及,但是,就像現在的智能手機一樣,人們新購買的電視產品有70%的功能是閑置的,“那么,我為什么要花這筆錢呢?”劉先生在提出質疑的同時又無奈地表示,當消費者想少花錢購買功能簡單的產品時,卻發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奧維咨詢平板顯示事業部總經理劉闖也表示,目前經常看電視的是50后、60后,但他們對于智能電視并不“感冒”,該公司的調研顯示,2013年智能電視的滲透率會達到50%,而智能電視用戶接入互聯網的比例約為30%,每天接入互聯網超過一個小時的用戶不足10%。他認為,智能電視應用的受制因素包括互聯網的清晰度和流量受制于帶寬,其內容還受到管控,而用戶體驗也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等。
中怡康品牌總監左延鵲認為,3D、智能、4K是目前彩電行業客廳大戰的3個關鍵詞,代表著彩電產品不同方面的功能訴求。3D指畫面立體效果的塑造,智能主要體現在人機互動操作層面,4K主要注重分辨率的提升。作為以技術推動產業發展的彩電行業,智能控制、3D顯示技術和4K超高清技術均是產業發展方向,從技術路線上來看都沒有問題。但從技術市場普及角度來看,唯有產品和應用兩個層面都快速走向成熟才會激發消費者新一輪的大面積更新換代需求,目前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無論是產能規模帶來的市場平均價格,還是產業鏈配套的內容資源逐步提升都尚在進一步完善之中,這也是上述三大技術市場快速發展的障礙。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郝亞斌表示,目前電子視像產品市場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技術進步不僅會帶來畫質及用戶體驗的提升,同時也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技術的創新能夠為企業贏得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高的盈利水平,但目前我國在內容及運營方面,市場并沒有完全放開,競爭也不充分,因此其發展會遠遠慢于終端設備的發展。
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3D電視普及不僅受制于內容。”在日前舉行的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暨彩電行業研究發布會上,中央電視臺技術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梅建平博士分析認為,人們對于觀看3D視像對人體健康及觀看習慣的影響的質疑也限制了人們對3D電視的接受度。
據了解,自3D電視上市以來,關于其收視健康問題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2010年3月18日,意大利最高衛生保健委員會決定禁止6歲以下兒童使用3D眼鏡觀看立體電影。該委員會的專家指出,視力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使用3D眼鏡有可能造成斜視或弱視以及其他視力問題。如果觀看立體電影時間過長,成人也會出現這些問題。
此外,三星也曾發布警示,提醒觀眾看3D電視會有一定的健康風險。據稱,孕婦、老人、兒童和那些患有嚴重健康問題的人被認為是風險人群。三星還特別指出3D電視的一些令人堪憂的副作用,比如可導致迷向、惡心、抽搐、視力改變、輕微頭痛、頭暈眼花、眼球或者肌肉顫搐和抽筋等。
梅建平指出,對健康問題的質疑其實也存在于目前的發展熱點——4K電視上。“一般估計,4K至少是高清電視數據量的4倍,8K是它的16倍,這樣大的數據量對于專業攝像機感光器件、存儲及終端的處理能力都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他表示,目前雖然已經有了高清和超高清攝像機,但是這些攝像機主要是用于拍攝記錄,而不能進行實況轉播,因為如此大的數據傳輸量需要新一代的技術同步支持。但目前還沒有4K演播室直播攝像機。
同時,從終端用戶的角度來看,超高清電視需要什么樣的觀看環境,如何給觀眾帶來最佳的視覺享受也值得研究。首先是觀看距離,標清電視的觀看距離是屏幕高度的3-6倍,高清電視時代這一距離縮短到3倍,4K超高清電視最佳觀看距離是屏幕高度的1.5倍。但是,“我們必須回答什么樣的觀看距離,既能帶來視覺享受,又不會對觀眾的視覺健康帶來損傷,特別是老人和兒童。”梅建平表示,目前國內對此研究還相當少。同樣需要考慮的還有視頻觀看角度問題。“在這個消費新時代,我們只關注技術進步,而不去關心消費者的健康權益,恐怕對整個行業新技術的發展都不能說是有利的。”梅建平表示。
技術和應用共同驅動產業發展
近幾年,彩電市場的迅速發展,似乎讓人們得出了一個結論,在技術面前,人們的消費是被動的,人們手中的錢花出去時不得不依從產業發展的方向。但是,國外大型電視轉播公司停播3D節目的消息卻再一次印證了:技術和應用是驅動產業發展的兩個同等重要的輪子,消費者可以用手中的貨幣選擇技術的發展方向。
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不僅遇到了技術發燒友,像換手機一樣,頻繁地更換著家里的彩電,買了3D電視之后,目前又有了購買4K彩電的想法。
也曾遇到過應用的堅持者,目前家里的彩電是一臺看了13年的CRT,因為其不能忍受在16:9的屏幕上觀看芭蕾舞演員臃腫的腰身。但是調研數據顯示,絕大多數消費者在花錢時都不會如此地極端,對于彩電等耐用消費品,更是會理性衡量自身需求、產品應用及技術的發展前景。
正如專家所言,忽悠消費者遲早是要付出代價的,即使產品能夠換來一時的紅火,節目能夠引起一時的轟動,但終歸到底它們都必須經受住消費者的檢驗。因此,企業及產業發展方向的決策者必須冷靜思考下一步的發展方向,要考慮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將給消費者帶來什么樣的東西,而不僅僅是考慮其能為企業帶來什么樣的利益,能為產業帶來怎樣的提升。
技術快速地發展,能快到什么程度呢?集成電路每18-24個月密度加倍,光傳輸每12個月容量加倍,存儲每9個月密度加倍,顯示像素每24個月加倍……同時產品的價格在快速下降,2005年32英寸液晶電視機售價高達上萬元,2011年十一同規格產品僅售1600元。有分析認為,2016年64英寸液晶電視售價會低于2500元。技術發展及價格的降低速度均可以用“光速”來形容。要在這樣的發展速度中,考慮企業利益的同時還要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及產業發展的責任,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需要決策者始終保持冷靜和審慎的態度。對于新的技術、新的功能,都須進行全面考量,看它是否符合綠色、環保、健康及更加人性化的發展方向。只有全面符合這些要求的技術和產品才是產業及企業正確的選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