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外媒報道,谷歌執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互聯網視頻取代電視的趨勢已經出現,而YouTube代表著未來。
施密特表示,YouTube的未來就是現在,并且互聯網視頻取代電視的趨勢已經出現。據了解,YouTube網站目前的月獨立用戶訪問量已達到10億。對此,施密特還補充道,“如果你認為這是比較大的數字,等到60億或者70億再說吧”。
此外,YouTube全球內容主管羅伯特·金瑟爾(Robert Kyncl)表示,YouTube與電視的對比不可避免。一項數據顯示,美國18至34歲人群觀看YouTube的時間比收看有線電視的時間更長。“電視意味著覆蓋,而YouTube意味著參與”,金瑟爾說。
谷歌擁有很強的實力,為什么不進軍智能電視領域?對此,施密特曾在接受訪問時表示,美國的一些人擔心谷歌TV將與廣播和內容創作者競爭,事實上,谷歌的目的剛好相反。谷歌是提供一個支持內容產業的開放平臺,推動下一代電視產業的發展,就像Android一樣的開放平臺,Android引導了整個互聯網創新的新時代,我們希望谷歌TV也可以幫助電視產業,為大眾創造更多的價值。
得益于Android的快速增長,不少新興彩電力量正在興起或者復興。然而隱患也伴隨而來:開放的Android系統使得彩電廠商進入門檻越來越低,這將迫使彩電廠商的競爭逐漸止步于硬件層面,從而引發新一輪彩電企業大洗牌。部分業內人士也表示,智能電視取勝在于智能系統,如果不能自己研發新應用,一旦安卓系統收費,結實將會帶來很多“后遺癥”,那些“癥狀”將會影響彩電企業的發展。
眾所周知,完全開放是Android吸引合作伙伴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這種開放既能降低彩電廠商研發智能電視的門檻,更能給終端廠商極大的發揮個性化的自由。
但是對谷歌來說,開放的同時也帶來諸多的問題,首當其沖的是混亂。各個彩電廠商為追求個性化,對Android進行二次開發,造成各版本Android系統之間兼容性差。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谷歌的移動互聯網戰略。
更讓谷歌難以接受的是,開放的商業模式下,產業鏈廠商開始各為其主,涉足更多的領域。海信研發出“海安”系統、康佳推出“天賜”系統等,這么做的目的并不復雜:各企業都希望最大限度地主導各自的生態鏈,獲取更多利益。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終端電視廠商淺嘗Android甜頭之后需要開始反思,Android究竟是機遇還是一場災難,彩電企業更是要努力把握機會,提前未雨綢繆。正是開放才成就了互聯網,也成就了互聯網上的每個利益體。隨著三網融合的不斷發展,智能電視很有可能在未來取代傳統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