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來,隨著臺灣友達正式向日本東芝彩電“敞開”供應4K液晶面板,4K*2K技術就已經開始左右整個顯示產業的競爭格局。工程大屏市場自然不能不受影響。
2013infocomm展會上,應用于大屏幕顯示,拼接系統、融合系統、或者單體顯示單元的4K顯示器還不多見,但是傳輸和信號處理企業已經先知先覺,開始主打4K的概念。
滿足4K的多種傳輸設備,尤其是網絡和光纖傳輸設備幾乎成了每家“信號處理”企業必有得產品。業內人士指出,作為“上游和瓶頸”,傳輸系統的優先4K化是重要的行業想趨勢之一。這就如同四五年前高清傳輸設備的興起一樣,最終所有廠商和產品都會支持這一嶄新的顯示標準。
與信號傳輸系統在4K方向上毫無分歧不同,顯示企業卻并不全部熱衷這一新標準。
據了解,拼接墻市場,常見的等離子拼接(比如德浩推廣的歐麗安等離子產品)和DLP背投影拼接都在4K技術上面臨一定的瓶頸。實際上,除了超大尺寸的等離子電視,和超高端DLP顯示設備上,在等離子和DLP顯示領域4K產品很罕見。
等離子顯示技術是一種類似小燈泡陣列的顯示器結構。等離子屏幕是由很多充滿可以激發出紫外線光纖的惰性氣體、熒光粉,以及玻璃和陶瓷墻體封裝的結構密集排列構成。其制造工藝流程比較復雜。DLP顯示的核心芯片DMD則是“微機電”產品:該技術雖然能實現很微小的機械結構,但是在更高密度或者更大規模的微機電陣列結構的器件上,穩定性和可靠性的提升依然具有難度。
以上技術特點是導致這兩種顯示技術“像素密度”或者分辨率提升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個最好的證據是:05年以來,等離子顯示產品的最小像素點距一直追不上液晶的水平;等離子顯示產品更是開發不出40寸以下的市場化的經濟型高清產品。
相比之下,從顯示器件角度看,4K標準的流向對液晶產品特別有利。在普通家庭可以采購的經濟型顯示產品市場,第一款4K產品就出現在液晶顯示技術上。而自2012年春季以來,全球所有液晶大廠都已經面向民用市場推出了4K級別的液晶面板。這說明,對于液晶4K不是什么高難的技術,而是已經可以經濟的大量提供的產品。
應用4K技術,顯示器件的畫面細膩程度可定會得到提升;同時單一顯示器實現3D顯示的效果也將成本增長。對于液晶更可以在拼接單元接縫水平落后DLP和PDP,并且短期內無力追趕的背景下,獲得一個“突出”的市場競爭點。
所以,4K對于傳輸和信號處理系統而言,是一個“不同標準和架構”的產品都可以理想達到的“新層次”;但是對于顯示端而言卻是“DLP”和等離子的弱項、液晶的長處。
正式因為4K對于不同的顯示技術實現的難度差異巨大,所以4K產品的概念提出和市場化,必然成為改變不同顯示技術陣營市場分布的一股關鍵力量。尤其是在傳輸和信號處理設備廠商,熱衷于通過4K產品提升市場附加值的背景下,4K液晶,尤其是4K液晶拼接產品將是未來4K領域最值得期待的產品,也將是4K產品撬動大屏市場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