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研究數據表明,50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電視中,新型的4K產品的出貨量正在穩步增長,并很可能在2013年底達到15%的比例。尤其是在一線大城市市場,4K電視可占到2013年底銷售的高檔電視機的三成以上。
然而,在4K產品幾乎被全球所有彩電企業高調推向市場的背后,消費者真的能從“新技術標準”中獲得可靠的收益嗎?尤其是在,國內高清尚未普及的背景下,4K產品的吸引力難保不轉化成企業的“吸金石”,而不是消費者的“新視覺體驗”。
在液晶電視產業鏈上,包括面板企業、芯片企業和整機企業都對4K情有獨鐘。
對于面板企業而言,4K已經不是最高標準。夏普在2013年美國CES展會上已經向人們展示嶄新的8K技術。夏普擁有如此雄心的基礎是,夏普液晶面板線率先業界完成了從非晶硅TFT背板到金屬氧化物IGZO TFT技術的演進。這一新技術的最大特點是電子遷移率的提升。這使得金屬氧化物TFT技術適用于未來的OLED顯示面板的背板制程,同時也適用于更高分辨率的液晶面板制程。
但是,新的金屬氧化物制程的成本也更高,尤其是再導入初期成品率不足的情況下,采用這一技術的液晶面板成本會明顯上升。消化這些增加的成本就必須有新的更高端的產品推出。在OLED技術未成熟的背景下,4K甚至8K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類似的消化成本的方法還包括,夏普通過8代線切割高清的蘋果IPAD面板,這種高檔產品,來吸收新技術投入帶來的成本提升。
對于面板企業,在大尺寸電視,例如65英寸產品上制造4K分辨率產品的技術門檻并不高。這種產品并不一定需要導入新型的金屬氧化物技術。友達在出廠的大尺寸4K面板上就沒有大量采用金屬氧化物技術,而是依然使用原有的多晶硅技術。這樣的產品規劃不僅可以降低4K產品的成本,并能很快提升產量和成品率,同時也可以提高產品的經濟附加值。
因此,不難看出,面板企業無論是否導入金屬氧化物背板,都具有提供4K產品的利益需求。尤其是在全球彩電市場,2012年萎縮3個百分點,市場需求降低的背景下,能夠提供單價更高的面板,不失為提升業績的好方法。同時,無論哪個液晶面板企業,都面臨以后轉向OLED技術的必然性,因此,提前布局金屬氧化物為主的新TFT制程勢在必行。4K產品也會成為消化新IGZO制程成本提升的最好過渡產品。
對于彩電芯片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則是市場需求規模停滯不前。在數量不能增長的背景下,“向質量要效益”是最好的經營方法。4K產品比較2K產品,或者普通的高清產品,對系統芯片性能要求的提高是“幾何級數”的。這就使得,推動4K產品的推廣,就是推動高端彩電用IC市場的擴大和發展。芯片業自然了此不疲。
彩電的終端企業,品牌廠商的小算盤和芯片企業、面板企業很類似:平板彩電市場規模性成長已經結束,產品單價處于下降通道,企業銷量擴展面臨阻力。再此背景下,提升產品單價是不二的提升業績的選擇。其中,推出高端的智能電視和推出高端的4K電視,將能很大程度上,在不增加產品銷量的基礎上,提升市場銷售額和利潤。
消費者對4K的態度
4K電視產品對整個液晶電視制造產業鏈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機關算盡的制造產業,能否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并最終實現自己的利益呢?這還得從彩電的消費規律談起!
彩電是典型的大件長壽命家電產品,同時也是擺在客廳的第一“門面”家電。消費者在購買電視機的時候,往往習慣于盡最大經濟承受力購買更大、更好的產品;希望購買技術更先進的產品。彩電消費中的“面子問題”,以及彩電自身長壽命使用帶來的傾向超前消費問題,往往使得一些價格昂貴、性能超過實際需要的產品也能熱銷。
例如,在我國電視傳播網絡中,高清電視的覆蓋還不到三分之一。甚至占彩電消費市場半數的農村和城鎮消費者,很大一部分觀看到沒有“雪花”的電視節目還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是,2012年國內彩電市場高清電視的銷量卻已達到整體市場的98%以上。其中大部分還是全高清電視機。消費者超前、面子性購買,而不是理性的實用化購買的消費規律由此可見一斑。
對于彩電終端企業,大力推行4K電視不僅能夠吻合很大一部分消費者超前“面子性”購買彩電產品的消費心理,而且品牌企業還有另一大法寶推動4K電視的普及。
彩電市場從面板到整機的整條產業鏈,從業企業并不多。這些企業在技術指標為主導的細分市場規劃上往往能達成默契。比如,2012年4K電視興起,65英寸以上產品快速向4K轉換。購買70寸以上電視機,非4K產品的可選擇余地漸趨減少。這使得這些超高端客戶在選擇4K的時候,實際上沒有備選項可以替代昂貴的4K產品。
在2K電視的普及過程中,面板和整機企業就集體的采用逐漸停產和減少非2K產品供應的方法,在40英寸以上電視領域實現了2K的普及。未來這一策略也很可能被復制到4K產品上。類似的方法還出現在小尺寸電視機上。目前27英寸的液晶電視已經難覓蹤跡,消費者可以大量選擇購買的最小尺寸電視已經是32英寸產品。甚至,為了配合大尺寸化的彩電消費趨勢,部分面板企業也已經在減少32寸電視面板單元的供給。
市場供給強制向大尺寸和高分辨率演進符合彩電制造產業鏈的利益。同時這種趨勢也符合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這就使得,即便是明知4K電視沒有配套的內容,也會形成4K電視扎堆上市,逐漸普及的趨勢。
4K電視已經大踏步的向市場走來,消費者選擇4K的熱情也已經被調動了起來。那么消費者選擇4K產品又有何好處呢?
理論上,4K電視畫面的精細度是2K產品的4倍左右,是國家高清電視標準720p的9倍左右。4K電視技術應用在55寸電視機上,電視畫面的精細度將和720p的11寸平板電腦類似。消費者在3米上下的觀看距離上,將感覺不到畫面的“顆粒感”。
“在最佳距離上,盡量接近人眼視網膜的分辨極限,甚至超越”,這就是4K電視真正追求的顯示效果;谛滦偷慕饘傺趸锘蛘叩蜏囟嗑Ч杓夹g的TFT背板技術,將使得在32英寸等小尺寸電視機屏幕上也可以大量的、經濟的實現這種超過的畫面精細度。如果擁有足夠的片源支持,4K將帶來嘆為觀止的顯示效果。
目前,好萊塢的電影制作方已經開始著手導入4K顯示技術。未來4K電影將成為電影市場的主流。消費者可以購買到的多層的、容量超過100G的4K電影藍光光盤,并借助大屏幕4K電視在家里享受“如同電影院”一般的觀影感受。分析認為,家庭影院客戶和電影迷,將是第一批4K彩電的忠實玩家。
即便是在4K電影等內容市場沒有普及的背景下,消費者也依然有機會體驗4K的極致畫面。索尼下一代游戲主機PS4已經宣布支持4K分辨率。多數高檔游戲性PC也能夠支持4K的超高分辨率。彩電IC企業和電腦播放器軟件企業、BD碟機企業已經在開發或者發布4K倍線技術,將傳統的2K或者720p視頻轉換成4K信號輸出——雖然這一技術達不到原生4K內容的卓越效果,但是也可作為4K普及初期、內容不足時代的“最有力補充”出現。
同時,4K電視對于不斷普及的3D電視效果也有很大的幫助。4K技術依靠更高的像素密度和數量能夠幫助3D電視提升畫面的精細度。而目前,很多3D產品被認為顯示效果精細度不足。幫助3D電視的達到更高的顯示效果,這將是4K技術的另一個非常實用的用途。目前國內市場3D電視的市場銷售比已經達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不過,應用4K電視,消費者也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例如4K產品更為昂貴:不僅是電視機、包括碟機、游戲機、PC,能完美支持4K的產品都會更為昂貴。同時,4K的內容產品也會更為昂貴。
除此之外,在目前技術下,任何4K的產品都更加消耗電力。例如,液晶顯示面板為了在同樣的尺寸下實現更高的清晰度,必然降低產品的“開口率”,這意味著實現同樣的顯示畫面亮度,需要更高亮度的背光源的支持。因此,4K電視將更為耗電。同樣的問題出現在4K內容的制作和播放過程中:由于整體畫面信息量較2K增加到了4倍,所以內容的制作和播放過程都會消耗更多的電力。
總體上,4K的好處就在于“更好的畫面體驗”,壞處就是“更高的持有成本”。平衡利弊的結論是,4K電視對于經濟能力較強的消費者是“很好的產品”。
4K內容瓶頸短期無解
在討論4K電視的普及過程的時候,4K內容總是繞不開的話題。尤其是在國內市場,2K、甚至是720p標準的高清內容尚未全面普及的背景下,4K內容普及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
對于電影市場和游戲市場,普及4K的動力是很強的。這兩個領域目前也全面普及了全高清2K清晰度技術和制作體系。行業內唯一要考量的問題在于更新“新的設備”的成本:但是這對于大型游戲和電影公司表現出的高收益率而言,并不是太難的事情。而一旦4K內容被制作出來,還可以成為一場電影或者一部游戲的“賣點”之一。
然而,廣播電視系統,則對于4K的態度與電影業相反。國內大部分電視內容制作機構也就是剛剛普及全高清2K設備;大部分電視內容傳播機構還沒有普及高清傳播系統。如果要普及4K內容則需要非常大的投資支持。
對于電視內容行業,在分辨率指標上的提升沒有電影行業那么熱衷,同時也沒有電影行業那么大的“收益”。很多時候電視內容還是以內容娛樂性,或者新聞的可靠性、深度性感染讀者,而不是依靠電影那種“震撼力”。分析甚至認為,有些電視內容制作機構認為4K是“設備廠商”給內容廠商下的“套”。而且,國內甚至發達國家的電視內容機構的2K設備的嶄新度非常之高,多數還沒有過半壽命期。在沒有電影行業那種高收益的背景下,這些機構很難下決心更新設備。
在電視行業,實現4K,傳播和傳輸的問題,要比制作的問題更大。國內大部分地區的電視信號還停留在標清時代。而普及4K所需要的通信帶寬將是國家高清標準720p的八九倍。采用何種方式傳輸、發型4K電視內容將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而且是一個暫時無解的難題。除非要為此部署全面的光纖到戶電視傳輸網絡——這將是一個天文數字投資的工程。如果4K電視內容制作出來,卻無法推送到終端,那么一定會反過來影響4K電視內容的制作機構的投資熱情。悲觀的事實是:現在2K電視內容制作的已經很多,但是卻沒有好的傳播系統能把這些高清內容送到消費者的熒屏上——很多制作機構,并沒有從制作2K內容的標準提升運動中獲得真正的收益。
對比而言,電影的傳播問題則比較簡單:他不需要大規模的實時傳播網絡。電影院線通過拷貝發行,消費者通過網絡下載或者購買碟片獲得內容。這種在傳播過程中電視和電影的不同,決定了二者對于4K的態度的巨大差異。
因此,消費者即便購買了4K電視,即便是4K電影普及了、即便是4K電視機也普及了,在家里能夠看到每個電視節目都是4K的內容,依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在國內廣大農村和三四線城市,距離4K電視節目的內容普及、傳輸普及還有一段漫長的“天路”要走。
綜上所述,電視機的制造產業是有足夠的動力推出4K產品的;彩電的消費市場也有足夠的心理需求和市場行情容納4K產品;在電影和游戲上4K也將能夠快速普及(至少沒有巨大的市場障礙);但是在消費者一端,看到足夠多的4K的普通電視節目卻非常困難,即便有著倍線技術,4K的顯示效果也還是難以達到彩電商們預言中的理想程度:在4K時代,顯示技術與內容制作、傳輸體系的不平衡將比目前的高清時代更為突出,雖然這種矛盾不能阻止4K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