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術正在廣泛深入到家庭生活的每一個領域。這也引來了無數業者構筑“智慧家庭”新產業鏈的思考。但是,基于智能、網絡和現代通信技術的智慧家庭和傳統意義上的智能家居又有何區別呢?在這場新的家庭應用革命中,廠商如何保持自己的正確方向呢?這是本文希望回答的問題!
傳統智能家居的“失意”
傳統意義上的智能家居,最早在歐美和日本興起。從最初的原型產品到現在也大致有三四十年的歷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隨著國內國外經濟交流的深入,智能家居的概念也傳入了國內市場。其中,日本在智能家居行業應用的示范作用,最大程度的影響了國內智能家居設備的發展。
這一時期的智能家居設備,并非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智慧型”產品。傳統智能家居的產品和系統形態,局限于非電氣產品的電氣化操控和多樣產品的集中操控上。核心產品包括智能家居網關、家居中控等等。
這些設備實現的基礎功能,可以簡化為“控制技術”的集成和多元性。比如,對窗簾,這類傳統需要手動收拾的家居部件安裝電氣化設備,通過線控或者遙控控制,并將其控制權進一步集中到家庭中控上,可以集中控制,甚至通過一些通信技術實現遠程的控制等等。類似改進可以延伸到空調、冰箱這類電器,照明、通風等環境產品,甚至衣柜衣櫥、馬桶等設備也可以電氣化發展,實現線控、遙控和中控集中控制。
通過以上舉例可以看到,這種傳統的智能家居產品的進步體現在“非電氣產品的電氣化”、“產品控制的多元化和系統化”上。這樣的系統中,并沒有更多的考慮人的因素,產品設計集中在如何應用新技術,以及如何創新出新產品來。產品設計理論是“以物為中心”、“以功能為導向”的。這導致,傳統智能家居雖然實現了很多產品創新,以及絕大多數可以想象的家庭智能應用功能,比如遠隔千里之外用手機遙控窗簾,但是卻難以實現產品的真正大規模產業化。
因為,這種功能性設計的產品,在結合人的因素的時候,缺乏靈活性和主動性。對于消費者,一個中控化、電氣化的窗簾更多的是一種時髦的科技感,它所帶來的應用價值有限:手動拉一下窗簾,和尋找遙控器或者中控設備比較,消費者并沒有付出更多的成本。也就是說智能窗簾不能帶來實際的方便。這樣的現象屬于整個的傳統智能家居行業。
不僅是應用價值的有限性,傳統智能家居甚至還需要消費者投入更多的經濟成本。后者直接使得這種產品最終成為了高檔別墅、酒店的“奢侈品”,而不是普通消費家庭的“必需品”。而對于新時代、新背景下的智慧家庭產業,讓智能設備成為普通家庭消費得起、用起來,確實方便好用的“必需品”才是該行業的根本任務!
智慧家庭:“想象”是第一步
2013年10月15日晚,長虹舉辦了一場名為“讓想象發生”的發布會。(“讓想象發生”——這也是長虹新的品牌格言。)據長虹介紹,這個叫做“想象力實驗室”的機構,國內找不出第二家。而在長虹想象力實驗室背后,則是長虹的新戰略:“大智能”。——基于信息化和網絡技術,依托家庭網絡和智能傳感器系統,以智能化為最終特征的未來“家庭、家電和消費電子”形態!
無獨有偶,幾乎是同一時期小米宣布了自己的智能路由器戰略,并泄露出一些特殊的“伙伴”產品。比如智能豆漿機。這些產品將和小米的智能電視、智能盒子、智能手機一起,構成小米“智慧家庭”的敲門磚。和小米有著同樣思維的包括華為、百度、奇虎360等很多行業巨頭。這讓智慧路由器,或者智能機頂盒,這個可能的未來智慧家庭的中樞、家庭互聯網的入口之爭,在幾乎一個月的時間內就爆發了。
在這些廠商的努力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你若問他們,你推這個產品有什么價值、或者想做什么?他只能給你一些“概念性”的描述——這些企業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戰略究竟會延伸向何方,因此才有了“長虹想象力實驗室”,這種看起來虛無縹緲的東西。
也許,智慧家庭的一切美好期待都是“瞎想”,但是任何創新都必須從“一些不找邊際的想象”開始。所以,小米對于它的智能豆漿機的態度是積極實驗,而并非必須成功。其合作伙伴九陽,更是愿意用“不說話、多做事”的態度來加入這個行業的競爭之中。這是新的“智慧家庭”行業的嶄新的產品態度。
這種新態度,與傳統智能家居不能普及的原因:匱乏“人”的因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上文已經介紹過,傳統智能家居產品的設計理論是基于“以物為中心”、“以功能為導向”的。這樣的理念,固然可以使得產品設計工作有的放矢,可以在短期時間內創造出一波“完整”的產品,但是卻未必能抓住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智慧家庭新的思維,無論是長虹還是小米,都不把眼光放在具體工能的產品上,而是強調想象、創造和不斷實踐。這些新實踐包括智能路由器、智能機頂盒,更包括未來的智慧家庭必須是“傳感器”的系統集成。
智慧家庭會從“傳感器”開始嗎
什么是“傳感器”呢?這個概念并不簡單,其涉及的科學門類異常繁雜,包括通信、電氣、材料、光電、聲電、壓力電器、適度電器、影像科學等多個學科。
但是,這類設備又可以有一個根本性的概括:傳感器(英文名稱:transducer/sensor)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并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傳感器就是一種實現將我們的生活、生產環境、過程、動作和習慣數字化,并交給計算機處理的工具。
依靠傳感器,空調能知道空氣的濕度、灰塵含量、溫度,能夠自己主動控制居室的“環境”質量。這類技術在工業和醫學領域已經大量使用,只不過現在的智慧家庭概念和物聯網概念,要將其廣泛的應用到普通生活之中。其實,日常生活中的攝像頭、麥克風、電子溫度計都可以看成是傳感器產品。
傳感器的作用是“知道現在是什么樣子的,并形成數字化、規范化的計算機數據描述”。這些“數據”則是各種智能設備工作的基礎——抽油煙機依據傳感器探測到的油煙量自主調整運行功率;同時,這些數據也是設備之間相互“說話”的內容——煤氣灶告訴抽油煙機“我要開始工作了”,你應該控制一個適合的風向!
有了傳感器系統的智能家居,就會比完全基于“非電氣產品電氣化”、“產品控制多元化和系統化”的傳統智能家居設備顯得“更為智能”。目前,市場上能夠追蹤人物的空調已經大量銷售、能夠識別光纖明暗的照明系統也具產業規模、能夠恒定水壓和溫度的供水設備正在日益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這些產品的出現和應用都要依賴于“傳感器”!
“傳感器”很是神奇,它讓以往冰冷的產品似乎有了智慧,能夠自主的工作,不再依賴于主人的命令。但是,傳感器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根據光照自動閉合的窗簾系統,還不能明白主人有時候需要在夜間開啟窗簾,或者在陽光刺眼的時候“不關閉”窗簾;能夠追蹤人物的空調系統還不能夠理解什么時候主人希望風向對著自己,什么時候則希望躲開風口……
解決以上問題,是傳感器所無能為力的。因為傳感器提供的只不過是一個“數據集合”,一個決策的基礎,而不是決策本身。傳感器雖然神奇,但是也僅僅是智慧家庭的一個“簡單開始而已”!
智慧家庭應以“數據”為中心
傳感器最大的價值是提供了一個數字化的數據集合。這個集合可以用來描述多種事物:比如空氣質量、主人的作息習慣、家居的新成員,新變化等等。但是,傳感器自身不能表達出這些采集到的“數據的正確含義”,依靠傳感器的數據、得出正確的有價值的結論至少需要兩個條件。
第一是,一個可靠的學習型的數學模型。這個模型的存在形式是一個軟件系統。它能夠處理很多傳感器所形成的具體的“數據信息”,從中間發展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并將這些規律用于可能的“設備”的功能動作。第二,僅僅擁有一個可靠的學習型的軟件還不足夠,要使它發揮出必要的價值,還必須擁有足夠多的“基礎數據”:這些數據不僅來自于具體的某一個“主人”或者“環境”的行為過程,也必須來自很多的不同的“樣本”。
實現以上兩點的現實技術手段是具備的。現在廉價的智能設備已經普及、軟件科技業發展到了很高的層次、傳感器產品的價格正在快速下降(尤其是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造成了傳感器產品成本的急速下降,并不斷誕生新型的傳感器產品),這些都為以上兩點的實現準備了必要的“產業基礎”。
但是,即便如此,消費者和廠商還是不能歡呼“一個智慧家庭時代”的開始。因為,大家首先要知道,我們究竟要用這些技術力量做什么、這些技術自身安全與否、對于某一種具體的應用業務,他的參與者是誰,產業結構如何?這些問題最終又變成了,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傳感器提供什么樣的數據!
比如,如果一個可以監控脈搏的智能手環,戴在一個晨練的老人身上。我們的目標是“老人的生命安全”。那么隨之出現的可能的社會行為和設備行為將異常豐富:心速和血壓的變化要轉變成“警告信號”——什么樣標準的信號將觸發直接的對當事人的警告,如果情況惡化則要觸發升級警告,包括提醒最近的人們提供幫助、提醒親人的注意、甚至主動報警聯系醫療救護機構。——這些功能的實現,完全超出了任何一個廠商、一個行業的范疇,他帶來的是一個社會問題。而實現整個社會聯動和溝通,將平常互不聯系的人、事物統一起來的因素,就是“傳感器數據”。
這些傳感器的數據需要采集、存儲、歸類、分析、分解和應用。這將是一個“偉大”的工程體系。實現這個工程的關鍵一步,系統的中心就是“數據”自身。
對于一個有限的家庭環境,構成“數據”基本處理的設備和“數據”基本通信的設備必須是安全且統一的。這就是2013年三季度無數巨頭紛紛擠入“智能機頂盒”市場的原因:這個產品很可能是智慧家庭的數據和通信中樞的最佳選擇之一,誰掌握了它,誰就掌握了行業的“命門”!
智慧家庭必須革新產業思維
“數據”對于未來智慧家庭的價值是無與倫比。任何企圖進入這個行業的企業都必須認真思考這個問題。與數據相伴的話題是傳感器、通信、存儲、建模與挖掘分析、數據觸發動作和響應,這些都將是智慧家庭行業的主體構成部分。
以數據為中心的智慧設備,可以感知自己、周邊環境、甚至主人需求。這類設備的自主工作將是未來任何硬件廠商技術攻關的方向。
革新產品設計的理念,引入數據流、用戶行為分析和交互式網絡通信,諸多異型設備協同設計等眾多“智能和網絡”概念下的產品內涵;在產品的應用和行為層次上,突破以人來控制產品的“傳統行為模式的束縛”,進入設備與人交互、甚至設備與人形成默契的“交互式學習型行為模式”觸發的新格局,是未來智慧家庭發展的基本形態。在這樣的產業形態下,任何號稱智慧的家居設備,都必須具有行為上的自主性:主動工作、主動滿足主人的需求;并具有能力上的學習性:不斷進步、不斷以更精準的方式滿足主人的需求,勝任自己的工作。
以自主工作的智慧產品為基礎,智慧家庭行業,將是與傳統“智能家居”完全不同:新的設計理念是環境和行為的統一,是人的行為、需求和物的行為與功能的統一,是一個能實現智能家居設備的存在“必要性”的產業理念,也是唯一可以讓智慧產品大規模走進普通消費者生活的“產業方向”。
正是因為理解到智慧家庭產業發展的這個根本理念,長虹才強調“想象力”的重要性——這種強調本身就是對“過往”的否定,因為長虹需要新的產品:這些產品必須處于新的理念之下。也正因為理解了智慧家庭產業的這種發展趨勢,百度這類數據為王的企業,才有勇氣爭奪家庭互聯網的入口硬件,奇虎360等也紛紛不甘落后。
實際上,今天的智慧家庭產業已經與傳統智能家居關系不大:產業規律、產品理念、行業目標、市場參與的主體、尤其是系統架構的核心模型都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種改變意味著巨大的產業風險,也意味著難得的產業機遇:這個機會將屬于所有的家電業者、電子產業業者、互聯網產業和通信產業的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