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彩電業廠商的產業格局基本有以下幾種:只制造面板、只代工整機的、只銷售整機的、銷售和制造整機的、面板整機品牌銷售通吃的、制造面板代工整機的。在這些類型的廠商中,多數不具有完備產業鏈,因此不同廠商之間形成了交織、錯綜的利益合作和競爭關系。
但是,現有的彩電產業界廠商之間的關系,卻是由液晶產業鏈確立的,在未來隨著OLED產業逐漸取代液晶產業,現有產業格局面臨著一個重新調整的機會:在這個機會中,已經錯失了十年平板市場的索尼,絕對希望“重新”定位!
在OLED產業鏈中,索尼依然握有技術的優勢。這與索尼在液晶產業鏈中完全不具有技術性話語權的境況形成了鮮明對比。如果索尼能夠將OLED前期研發的技術優勢變成市場優勢,并不斷投入新的研發力量,建立起一個屬于OLED時代的產業技術體系,并依托臺灣面板產業界的制造優勢,索尼在全球彩電產業的長處就會多出一項,而且是一項關鍵性的力量。
索尼新品CES2013發布會
借助技術輸出,索尼也可以與友達參股建設面板廠,學習鴻海兼并奇美電、聯手夏普的思路,構建自己的上游生態鏈。在這一市場動作中,索尼的地位將和此前索尼與三星的液晶面板合作大不相同。那時候,索尼急需面板資源,三星需要的則是擴大市場份額的投資資金:兩者需求的緊迫性截然不同。因此,合作的結果變成了三星利用了索尼的資金,索尼卻沒能獲得足夠可靠地上游產業供給保障。
在與友達的合作中,索尼擁有OLED技術、產品采購和終端銷售的優勢,與友達背板技術、面板制程方面的優勢不相上下:實力相當、利益共惠的合作,才能更為公平和長久。
放眼更廣闊的電子產業界,巨頭合作開拓市場的案例并不少:蘋果公司設計CPU、軟件和終端,但是不制造其中的任何產品,而是委托給三星、鴻海等代工;服裝業的公司耐克也只有設計和銷售兩個環節,制造完全外包;PC巨頭宏碁則專注于銷售,設計環節都參與的很少……
類比之下,索尼彩電產業復興的根本在于銷售,但是也在于設計:索尼在整機設計、信號畫質優化、以及彩電用信號優化半導體處理芯片方面的優勢并沒有因為平板的出現而消失。同時,索尼也是全球第一個堅決支持OLED技術彩電產品的品牌,推出了全球第一款OLED電視、領先推出了大尺寸OLED電腦顯示器產品,并在OLED顯示面板技術上擁有一定積累。
但是,現在的索尼卻沒有建立起強大面板制造產業的資金:一條OLED生產線的投資動輒數十億美元,即便是使用液晶面板線改造,像8代線這樣的高世代線的投入也會高達30億美元。這不是十年連續虧損的索尼彩電業務能夠承受的住的。同時,在整機市場,面板和彩電芯片技術的標準化程度非常之高,留給整機企業的“性能”提升的技術空間非常之小。整機產業已經是廉價組裝行業。這等行業也不是索尼的強項。
因此,如果索尼要構建嶄新的彩電產業生態,那么抓住兩頭、放開中間的方式將是最合適的。重研發和設計,重品牌和營銷,輕制造的構型將是未來索尼最好的“產業架構選擇”。而這些的實現都是以OLED技術的成熟和應用為基礎的。如果彩電產業長期停留在液晶時代,索尼可能最終只能成為一個“銷售型”公司。
OLED對于索尼的重要性,從2007年12月索尼上市全球第一款OLED電視的時候,就已經表現的淋漓精致。這也就能解釋,為何索尼巨虧之下還要在2013年CES展會上力推OLED彩電的原因了。因為,OLED產業時代的到來,是索尼保持住他在彩電業界技術形象,并重新問鼎全球彩電市場巔峰的唯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