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泛化時代,小米如何走向成熟
聯想、宏碁、蘋果,無論是哪個目標;還是小米就是小米,擺在小米面前的路都不會是坦途。2012年百萬臺的銷售量,距離國內市場一線陣營1000萬臺的基準線、全球市場一線陣營5000萬臺的門檻,都還相距甚遠。
因此,擺在小米面前的問題不僅僅是繼承其“專注、極致、口碑、快”的歷史經驗;還包括必須尋求的市場規模突破的可能路徑!
上規模的另一個含義是,小米三年來積累的“品牌軟資產”的價值保值升值、使得品牌美譽轉化成最大化的市場效益,突破傳統的粉絲群、一二線城市市場、單純的銷售渠道的桎梏,繼續保持2011年到2012年銷量翻數番的增長速度!
當然,也會有人有這樣的觀點:小米可以就是現在的小米,不追求成長和規模——每年200萬臺左右的銷量,對于一家輕資產公司而言,雖不是大富,但是也絕對是中產和小康了。保持現在的小米不是也很好嗎?
但是,以上這種思維卻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東西。小米今天的所有成績的根源在于什么呢?除了小米產品的用戶體驗外,最重要的就是小米品牌的軟資產了。小米在例往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最值錢的部分是什么呢?對于一家輕資產公司而言,無疑也是品牌這個軟資產。
那么構成小米品牌軟資產的核心因素又是什么呢?表面看是小米的硬件和軟件體驗。但是,實質上,小米的所謂用戶體驗的“市場差異度”并不足以支撐小米今天的品牌影響力。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從雷軍先生的營銷套路中,可以發現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小米手機總是在宣稱很短的時間銷售了很多的產品(雖然這一事實的功勞主要在“預售”環節),這種火爆的景象成為小米流行波不斷傳染、肆虐的根本。
由此可見,小米品牌魅力構成的關鍵價值因素之一,也是面向競爭對手的差異化因素之一其實是,小米超凡的成長速度——這種罕見的成長速度是證明小米的價值、品質的最直接證據,也是消費者對小米品牌的最關鍵理解。
那么,如果小米的成長速度降下來,或者停滯不前,結果又會怎么樣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小米品牌內涵的流逝,小米最核心優質軟資產的貶值——這對小米而言將是生死存亡的考驗。因此對于今日的小米,在他成為真正的一線主流品牌之前,“不進則退”的理論不僅適合于“產品技術層面的創新”,也適合于“銷量的增長”。
審視今天的智能手機市場,簡單的低價格已經難以撼動市場。甚至低價高配的策略也不在是小米的專長。小米面臨的市場競爭正在從智能機初興時期,市場結構比較簡單、層次很是清楚的原始模型轉變成一個復雜的立體的多維度的競爭模型。
傳統列強、新興巨頭、創業者不斷涌現,技術戰、渠道戰、價格戰、營銷戰、創新戰,小米的挑戰正在逐漸增加。
總結:
專注互聯網手機,深度把握面向互聯網的,智能手機自由開放的本質,只是小米手機技術路線圖的寫照,還不足以成為小米持續成長、尤其是“規模”突圍的全部內涵。對于小米,或者今天的智能手機業、或者傳說中的互聯網手機市場,革命剛剛拉開序幕。昔日小米的成績只是大戲開始的前奏。面對智能機泛化,低價智能機普及化的趨勢,小米面臨的將是一場“紅海生存之戰”。小米必須成功蛻化涅槃,從初創型的機會挑戰者轉換成成熟市場的長期博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