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主流的液晶電視機產品,除了32英寸主要采用1366*768的分辨率外,其他產品均主要采用1920*1080的分辨率,也就是全高清1080p分辨率。從實踐的角度看,現在液晶電視大多數產品的分辨路水平已經達到適當觀看距離下人眼的分辨力極限。在50英寸以下電視機上推行更高的分辨率產品,對于畫面提升的意義不大——這就如同全高清標準在32英寸級產品上始終難以普及一樣。
事實上,4K產品的主要意義在于縮減大尺寸產品的點距和面向裸眼3D。
70、80英寸的大尺寸液晶電視和顯示設備,雖然在家庭用戶中的需求量不大。但是,一旦擁有這樣的需求,消費者自然是“高端享受型”客戶。那么廠商就必須提供與這種市場需求相匹配的顯示性能,這就是4K。
對于裸眼3D技術,一個不能忽視、同時也不能避免的問題就是“顯示裸眼3D畫面必須以成倍犧牲顯示設備的顯示精細度”為代價。因此,在東芝55英寸裸眼3D電視上,實現裸眼3D效果下的高清顯示,就至少需要4K級別的分辨率——如果沒有4K技術,裸眼3D顯示器就不能實現高清的3D效果。犧牲了高清的裸眼3D也就會失去市場價值。
雖然,對于大型電視盒裸眼3D,4K技術是如此的必要,但是這兩種應用短期難成彩電市場的主流。
超大電視機體積巨大,需要更大的客廳。這對于全球消費者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同時,這類產品價格昂貴,達到普通彩電的數十倍,消費經濟性明顯不足。這些原因都會使得70/80英寸分量級的彩電只會是少數人和少數特殊應用場合的寵兒,而不會真的走向普及。
在裸眼3D的市場需求上,不僅要面臨3D片源不足的困境,也要面臨現有裸眼3D效果不佳的技術瓶頸。東芝雖然力推此種產品,卻也并沒有拒絕沒有裸眼3D功能的4K電視的上市。后者的出現,恰恰證實,大幅增加成本的裸眼3D并不真的適合市場。
因此,指望著大尺寸電視或者裸眼3D來推動4K液晶的普及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