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的崛起之路上也面臨一次次危機。2008年,家族內斗引發人事地震。同時,其擅長的“模仿別人,再把對方宰掉”的打法和一系列“不厚道”的競爭手段,讓三星早已成為全球電子行業的公敵。近日三星在專利案中敗訴,被判賠償蘋果公司超過10億美元。危機面前,三星能否續寫帝國神話?
韓國人自稱一生無法避免三件事:死亡、稅收和三星。用“如日中天”來形容今天的三星集團,恐怕并不為過。根據財務報告,三星的電視業務已經連續5年保持全球市場份額第一;從2012年第一季度開始,三星終于把14年來的全球手機老大諾基亞拉下馬,坐上了手機銷量冠軍的寶座。
然而三星的崛起之路上也面臨一次次危機。2008年,家族內斗引發人事地震。同時,其擅長的“模仿別人,再把對方宰掉”的打法和一系列“不厚道”的競爭手段,讓三星早已成為全球電子行業的公敵。近日三星在專利案中敗訴,被判賠償蘋果公司超過10億美元。危機面前,三星能否續寫帝國神話?
模仿:用日本模式反超日系企業
臺灣地區電子業者將三星視為“臺灣公敵”,事實上,它已成為全球電子業者的敵人。這家韓國電子業巨頭十年之間奪取了日本企業在這一領域中縱橫30年的榮光,更是建立起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垂直整合帝國。
韓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日元升值韓元貶值等均被認為是三星反超日系電子企業的重要因素。不過,更為關鍵的仍是它的空前規模的高效率垂直整合帶來的模式紅利。三星原本也是日本業界的好學生。從上世紀60年代起,它模仿著日本企業們開始搭建“整機+關鍵零組件”的垂直整合模式。不同的是,它最終做得更為徹底、更具效率。
日本電子業界品牌林立,索尼、松下、東芝、日立、NEC、三洋等分屬不同的綜合商社,各商社間又派生出血緣復雜的金融關系。在日本國外,他們往往抱團,但在日本國內市場中競爭又極為激烈。
而三星居然真正擁有了完全獨立的垂直整合王國,眾多關鍵零組件,從液晶面板,到CPU流片,再到存儲芯片,它都能自給自足。“這使得三星的垂直整合更有規模效應和效率。”isupply(全球電子行業調研機構)半導體分析師顧文軍說。
同時,三星的這一模式真正顯示巨大威力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三星自有品牌終端產品在全球范圍內打開局面之后,同步成長的品牌與自有供應鏈相互協同保證了這一模式的功效。
臺灣地區電子業者對此懷有深沉的痛。他們最早提出了“微笑曲線”理論:在設計與品牌之間,代工制造獲得的利潤最低。與日本、韓國相似,臺灣地區內需市場狹小,但不同的是PC代工起家的他們相較前兩者缺乏自有品牌的優勢。
他們也曾做過不少努力,但最終都陷于失敗。宏碁與明基分家、華碩也將其代工品牌和碩聯合剝離,至今他們都沒有走出一個宿命:代工與品牌不能兼得,所有相關嘗試無一獲得成功。他們由代工起家,后續再想做品牌則難消代工合作伙伴的猜忌。
更為可怕的是,三星這樣的怪獸同樣極善于學習,腳步迅捷。去年它已超過中芯國際,躋身全球前五大芯片代工廠之列。“他們的學習、進步能力非常強,憑借龐大布局,接觸各類外部合作者,在與外部業者合作時也經常偷師,當然這與它連續多年每年幾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巨額投資有關。”顧文軍說。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描述得更直接:“三星擅長模仿別人,再把對方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