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否認諾基亞可以做出出色的Android手機,但看看Android陣營里的廠商可憐的利潤率吧,蘋果不停地發起知識產權訴訟攻勢,微軟更是直接和三星以及HTC和談并成功的向他們收取每臺Android設備5-10美元的專利授權費。各家層出不窮的自有應用商店也不如亞馬遜的在線商店更賺錢(谷歌今年學習亞馬遜推出廉價平板Nexus 7并發布Play商店,此處可窺見此前Android并未給谷歌和其他合作伙伴帶來多少收入)。諾基亞成為(更多是“淪為”)一家普普通通的Android設備廠商就能完成自救么?現在來看,這種方案可行與否的前提就是,諾基亞最起碼也要讓自己的Android手機銷量和份額超過三星/HTC。
諾基亞近十年的股價圖——2009年正是決定擁抱微軟前的一年,股價一直在波動
諾基亞最終選擇與微軟在Windows Phone上展開合作,擺明了是要做“小池中的大魚”。微軟需要一個出色的硬件合作者,諾基亞也需要一款足夠優秀的操作系統。諾基亞只需要繼續專注于手機本身的設計,而不是進入Android陣營并以三星/HTC為目標展開追趕。
上半部分:搜索量變化曲線;下半部分:新聞索引量變化曲線
時間范圍:2011年下半年+2012年上半年
事實上諾基亞的Lumia系列算得上出色和成功,Google的搜索統計結果表明,從去年11月份開始,Lumia的搜索量已經超過了Windows Phone的搜索量。現在誰都知道,諾基亞在Windows Phone陣營里,是名副其實的“首席”。
Elop的失誤:奧斯本效應
奧斯本效應(Osborne effect),簡單而言就是預先發布自家的新產品,但會導致現有產品的滯銷,如果時機把握得當,這部分的損失可以由新產品上市帶來的消費需求集中釋放得以彌補。但由于現有產品的滯銷會帶導致公司的現金流出現緊張,如果新產品遲遲無法上市,則會導致資金鏈斷裂造成公司破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國奧斯本電腦公司。
上世紀80年代曾引起巨大轟動奧斯本公司的電腦——該公司總是過早發布新品,導致當前產品銷售疲軟,最終資金鏈斷裂而破產
諾基亞現任CEO Stephen Elop犯了以上的失誤,比如,在諾基亞還沒有什么Windows Phone設備可以賣的時候就預先公布了與微軟的合作。所有人都知道了塞班將被放棄,導致諾基亞的塞班設備銷量迅速疲軟,MeeGo系統的N9也一樣。上個月微軟也推波助瀾,Windows Phone Summit上宣布現有設備無法更新Windows Phone 8,而近期又不會有Windows Phone 8上市。
在IT產業,“奧斯本效應”是一條高壓線,利用好了可以提振新品的銷量,而諾基亞總在不恰當的時機觸碰(是不是該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了呢?兇多吉少啊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