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廠商們一度認為,做為每個家庭客廳中注目焦點的電視機,會帶動其他一系列消費性電子裝置的需求;但這項曾讓廠商寄予厚望的產品,現在卻在消耗公司資源、甚至為公司前途帶來威脅…
日本三大消費性電子品牌 Sony 、 Panasonic 與 Sharp ,目前都罹患了一種“TV倦怠癥”,而雖然看起來他們沒有一家有錢可以挽回頹勢,大多數媒體與分析師的直率建議令人咋舌──快點擺脫電視業務吧…而且越快越好!
而日本知名財經媒體《Nikkei Business》最近一期的報導則下了個大膽的標題:再見了,電視機!該篇報導寫道:日本廠商醒一醒吧,繼續執著于電視只會越虧越多,會玩火自焚的;是時候把電視業務拋棄了。
以上的呼吁是根據顯然多數產業專家都贊同的悲觀看法:平面電視制造商恐怕無法再取得任何一丁點利潤;殘酷的現實是,日本平面電視廠商若不虧本出售面板業務,或是狠心買掉整個電視業務,恐怕沒有其他選擇。
然而《Nikkei Business》的報導忽略了一個歷史教訓:美國在1980年代結束電視制造業務,自此將美國本土品牌消費性電子產業的生產與研發活動推向終點;現在美國電視品牌Zenith已經變成韓廠LG的一部分,RCA則并入中國廠商TCL。
在美國工業衰退史上還有很多其他血淋淋的例子,但那些也許都不重要了──顯然,Sony、Panasonic與Sharp三大電視制造商無法再藉由電視生產業務賺到錢,讓許多日本人都感到憂心,而且電視產業不僅變成累贅,甚至威脅到三大廠的生存。
三大日本消費性電子品牌廠的最新財報 (截止于2012年3月底的財務年度)
Panasonic截止于2012年3月底的財務年度凈損7,720億日圓(約92.6億美元);同一財務年度Sony凈損也達到4,570億日圓(55.5億美元),Sharp的凈損則是3,760億日圓(45.7億美元)。三家大廠的高層都有人因此倒大楣,也都宣布了大幅度的組織重整計劃。
當然,日幣升值,以及日本311大地震、泰國水患以及歐洲市場景氣惡化等問題,也是讓這三家大廠營收表現欠佳的因素;但罪魁禍首還是平面電視業務──這三家廠商都曾近乎盲目地追求產能擴充計劃,也導致利潤縮水。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NPD DisplaySearch 稍早之前公布的一份報告,全球電視出貨量在2011年出現衰退,是該機構自2004年來追蹤統計全球電視出貨量以來的第一次;2011年全球電視出貨量衰退0.3%,來到2.477億臺。雖然2011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成長了7%,超越2.05億臺,但相較于過去幾年兩位數字的成長率,這代表該市場開始出現成長趨緩的跡象。
此外 NPD DisplaySearch 統計數據也顯示,電漿電視出貨量在2011年衰退了7%,來到1,720萬臺,是有史以來衰退幅度最大的一次;CRT電視出貨量則衰退了34%。液晶電視的成長不足以抵銷這些衰退。
品牌平面電視供應商市占率
過剩的庫存導致全年出貨量減少──特別是在2011年初的美國與歐洲市場。再加上,日本本土市場因為政府的補助方案告終,需求也出現大量下滑;該Eco-Points補助案在2009年至2010年激勵了日本電視市場的換機潮。
由此可知,2011年平面電視需求下滑的狀況,確實將日本電視大廠推向了懸崖邊緣。但問題是,那三家廠商究竟會如何妥善處理電視業務?他們真的認為擺脫電視業務是重新獲利的唯一手段嗎?…也許做生意并沒那么簡單。
無論如何,三家日本大廠都跨入了后TV時代,策略各有不同。對Panasonic來說,所謂的“后TV”就等于“非TV”,該公司正將電漿技術應用于數位標志牌、數位看板與戶外顯示器。Panasonic計劃將2012年電漿電視出貨量減一半,來到250萬臺,同時其六成的電漿顯示器(50寸以上)都將轉向非TV應用市場。
Panasonic將在截止于 2013年3月底的財務年度,將整體平面電視出貨量(包括液晶電視)由1,752萬臺,減至1,550萬臺。不過該公司更大的問題是,目前似乎沒有其他產品可以彌補減產電視所損失的營收。
在Sony這廂,該公司執行長Kazuo Hirai現在應該不會明說他們要棄守電視業務,但在其三大核心業務──數碼影像、游戲與手機──中,并沒提到電視。Hirai也已采取重整Sony電視業務部門的關鍵步驟,也就是從與Samsung的液晶制造合資廠中抽身。
這是必要舉措;據了解,因為電視產品銷售狀況不佳,Sony采購自該合資廠的面板數量太少,已支付Samsung上億美元的費用與罰款。但盡管如此,Sony的電視業務恐怕將持續虧損,預計在本財務年度將再損失800億日圓(不過根據Sony說法,此虧損數字已經是很大的改善,該公司上一財務年度的電視業務虧損金額為1,480億日圓)。
至于Sharp,可能是三大日本電視廠中采取最激烈手段的──該公司讓臺灣廠商鴻海取得9.9%股份,此外鴻海董事長郭臺銘也投資 Sharp的Sakai面板廠(十代線),取得46.5%股份。
而盡管產業界對于臺灣EMS大廠接管日本百年企業的消息一片嘩然,Sharp卻很重視郭臺銘對Sakai面板廠的投資。該Sakai面板廠在2009年啟用,可生產超大尺寸玻璃基板,曾被視為液晶面板生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問題是,該廠的運轉率一直在令人失望的五成。
財經分析師認為,對鴻海來說此交易是取得未來“Apple TV”產品生產訂單的一大籌碼,特別是能擊敗韓國競爭對手;雖然郭臺銘的野心明確,結果如何尚無法確定。Sharp的虧損幅度是三大日本電視廠中最小的,該公司看來是將轉向成為關鍵電視零組件供應商,而非電視整機供應商。
如果日本未來還是放棄了電視制造業,以下幾個問題值得玩味:Sony是否會成為下一個RCA?Panasonic與Sharp又是否會成為二十一世紀的Philco與Sha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