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OLED電視時代的到來,國內彩電產業也已經加緊在OLED面板業的布局。包括清華維信諾、汕尾信利、上海天馬、佛山彩虹等多家企業從事小尺寸OLED的研發和生產。去年,京東方宣布在鄂爾多斯投建5.5代OLED生產線, TCL主導的華星光電計劃在今年底投資建設一條4.5代OLED的試驗線。京東方和華星光電是目前國內最大的LCD液晶面板制造商。
從投入時間角度,國內OLED項目已經改變LCD和PDP時代大大落后國內同行的局面,形成前腳趕后腳的追趕趨勢。不過,對于國內OLED產業還面臨兩大問題:第一,OLED面板的投資大于LCD很多,更是大于PDP數倍:新建項目OLED的投入可能是LCD的1.8-2.3倍;第二,國內OLED產業不完善,主要材料、制造設備均需要向日韓進口(這與日韓自身完備的產業鏈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在尋求日韓企業合作方面,大陸地區在前期能力、投資能力、同業競爭等等方面都不如臺灣地區的相應企業。
除此之外,大陸地區大型OLED面板項目也面臨一定技術問題——只不過這些技術問題比較投資和產業鏈兩個問題顯得“比較小”。
OLED是未來顯示產業的方向,而且是國內外大廠已經認定的方向。全球范圍內百億美元以上的先期投入,更令業界同仁對這一項目的前景表達出一致的觀點:OLED是彩電的未來。雖然不同的認識對OLED導入進程的快慢、中間的挫折認知和估計的結論不一樣,但是本著“未雨綢繆”的思想,國內產業依然應該加大OLED產業的投入。
國內著名家電專家羅清啟不失時機的指出,“在產品更新速度(電子、新材料和半導體技術)加快的前提下,如果還認為一個技術的更替需要很長的周期,這樣的觀念就要落后了”。同時,羅清啟也呼吁政府加大對OLED產業的扶持力度,他指出,當下韓國企業在OLED的材料、裝備、面板與整機等環節中能跳脫出日本技術的框架,與韓國政府大力支持企業投資OLED緊密相關。目前,韓國政府已經制定了一個180億美元以上的面板產業投資計劃——在液晶面板產能過剩的背景下,這些投資會投入的方向必然是前瞻性技術領域,例如OLED。
分析認為,政府應該在OLED項目上起到更多的主導作用:投資、財稅、用地、資源整合等方面,政府都應該發揮作用。去年開始的日本東芝、索尼、日立小尺寸面板部門整合就是在日本政府背景的投資公司參與下完成的。
面板產業的建設,無論是OLED、還是現在的液晶,都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工程:而且是關聯產業的必須基礎和配套工程。這就如同鋼鐵、石油、煉化等行業對國民經濟的意義,作為顯示產業的核心面板對于一個國家的信息化進程,是關鍵的裝備型行業,更是重大基礎性行業。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理應在這一行業有所作為,能夠獨立自主。
不過,就目前而言國內還存在著認為,OLED是LCD 的簡單補充,或者OLED替代LCD為其尚遠的思維。這些思維具有明顯的機會主義者的特征,是國內面板市場最急需改變的節點之一。OLED已經來了,革命不會遠,持有以上觀點的人要小心躲避不及,獲得個被歷史的車輪壓得粉身碎骨的下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