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已是春暖花開的時節,而索尼、松下、夏普、日立、東芝這些赫赫有名的“日本制造”家電大牌,卻仍在寒冬里掙扎,巨虧的壞消息一個接一個。
作為日本最大的液晶電視生產商,夏普預計在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財年里,凈虧損約38億美元,這是自1912年夏普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年度虧損。日本最大的電子產品出口企業索尼披露的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12財年公司預計虧損29億美元,同比下滑16%,且已連虧八年。松下電器日子就更不好過:2011財年虧損約百億美元,創下日本制造業企業年度虧損的紀錄。
曾經風靡世界的這些日資品牌到底怎么了?有觀點認為是去年“3·11”大地震、泰國洪水等“天災”導致部分家電生產的中斷,增加了企業物流配送和經營管理成本,從而打壓了家電企業的部分業績。還有觀點把原因歸咎于日元的不斷升值,導致這些家電企業成本上升難以跟三星及中國品牌競爭。
上述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不足以令人信服:同樣的日本企業,佳能與尼康去年的業績卻并不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資家電品牌式微其實有著深刻的自身原因:創新不足、戰略不當或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索尼曾是視聽領域的王者。晶體管收音機、隨身聽、CD機、錄像機……這些領先產品曾為其帶來了無限風光,被譽為“技術的索尼”。但在新一輪消費電子產品的升級換代上,索尼卻因保守而錯失良機。以電視機為例,在從笨重的CRT過渡到輕薄的平板電視時,按照技術開發能力,索尼本應該在10年之前就推出平板電視,但長期在是否要投資平板電視上猶豫不決,直到2003年才和三星合資成立了液晶面板廠,錯失良機。無獨有偶,在一意孤行地固守等離子戰略后,松下在市場消化能力不足的巨大壓力下才不得不被迫于2011年轉向以液晶為主,成為全球彩電企業中最后一個轉型做液晶的企業。
創新的猶豫與技術路線的錯誤造成的結果就是這幾年日本家電業陣地越縮越小,統計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0年,日本電子行業的產量銳減了47%,出口下跌了27%,行業貿易順差陡降了68%。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前幾年還為索尼PS2癡迷的青年人,現在卻成了蘋果平板電腦的粉絲。
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曾指出:第一,隨著各國的成熟,它們的競爭優勢資源也會發生改變。充足的熟練工人、廉價的資本與價格一度是競爭力的關鍵,到后來產品和工藝的創新成為了競爭力的核心。第二,產品策略不僅僅指企業能提供什么樣的產品,也包括企業不提供什么樣的產品。
日本家電企業恰恰在這兩點上都出了問題。首先,競爭力的核心在于不斷保持科技和工藝上的領先優勢。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擴散,他們發現手中可用的王牌越來越少:不少曾經的“專利”已是明日黃花,而新技術又青黃不接。其次,消費電子行業更新換代很快,企業過多關注過去的成就與產品,勢必會成為創新負累。簡言之,要懂得放棄,才能聚集經費、精力來做最擅長和最有利潤的核心業務。反觀日本這些家電企業雖然產業鏈長,產品線雜,卻缺少像蘋果一樣推出具有極強號召力和影響力的單一產品。更為致命的是他們的生產環節經過垂直一體化整合大部分集中于國內,注定了造出來的產品要比別人貴。
搞“高精尖”不敵美歐,講“短平快”不如中韓,這樣的戰略,焉有不敗之理?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困境,日本家電企業已經開始了改革。4月1日,平井一夫正式接任索尼CEO,此前索尼“消費產品及服務”、“專業及部件解決方案”兩大主要業務集團已被拆分為研發、系統和軟件技術、尖端部件技術、用戶體驗和產品戰略、全球銷售和市場營銷,以及生產物流采購等六大統一的平臺,以提升運營效率。松下也于近日宣布新總裁將于6月27日起上任,想必也要出臺一系列改革舉措,但能不能力挽狂瀾,還有待觀察。
無論“技術的索尼”,還是“買賣的松下”都曾是中國企業師法的榜樣,在管理和戰略上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今天他們巨虧的警示,同樣值得銘記:在市場上,沒有永遠的王者,只有不懈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