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顯示技術不僅顯示優(yōu)勢明顯,而且其自身結構也較為簡單,尤其是和目前流行的TFT-lcd液晶顯示技術比較起來,其結構異常“精簡”。
傳統(tǒng)的CRT顯示設備大多數(shù)體型巨大,必須包括高壓變壓電路、陰極射線發(fā)射裝置、陰極射線偏轉裝置、射線偏轉所需要的巨大空間、熒光屏幕。這些必須的結構也是的CRT電視體積過大,同時顯示畫面又難以突破38英寸的主要原因。
與之相比,雖然PDP等離子顯示技術的顯示結構比較簡單:驅動電路(包括上下薄膜電路)、紫外線發(fā)生層、熒光層等主要結構。但是其在制作上,卻需要熒光層和紫外線發(fā)生層之間的“粘連”,二者共同組成一個充滿惰性氣體的空間網(wǎng)格的密集陣列,工藝上的復雜性使得其最小結構單位不能做的很小——這是等離子電視、等離子顯示器不能做成小尺寸的根本原因。
而現(xiàn)在最流行的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技術TFT-lcd則被稱為歷史上最復雜的顯示技術之一:背光源是這種被動顯示技術特有的結構,包括背光的驅動、控制、供電、光源體和最終形成白色平行光源的導光板結構,都是其他顯示技術沒有的。同時,液晶光閥部分又包括光閥矩陣和TFT驅動結構。由于采用液態(tài)晶體技術,光閥矩陣平面除了需要像素隔離結構,還需要內部的支撐結構。
與以上顯示技術線比較,OLED的結構更類似于等離子,或者液晶顯示產(chǎn)品扣除背光源之后的部分,但是又有著比起更簡單的組成:上下玻璃基本,上下電極,中間發(fā)光裝置等分層結構,配合TFT驅動電路就構成了OLED的基本結構。這一結構中既沒有液晶顯示技術的液態(tài)物質,也沒有等離子顯示技術的惰性氣體物質,結構也更為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