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2011年國內民族品牌彩電企業都交出了不錯的業績答卷,但是整體業績的突出表現,還是不能掩蓋國內品牌彩電企業“大而不強”的格局。
在全球彩電市場,國內彩電企業已經取得四成的份額,但是自主品牌只占到了一半的銷售規模——這一規模大致與三星一個品牌的全球銷量相當。同時,以日韓為主的彩電品牌也依然占據全球65%以上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在北美、日本和歐洲三大“高附加值”市場擁有絕對優勢地位。相比之下,國內品牌則側重于亞非拉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因為這些市場對產品“價格”更為敏感。
在國內市場,銷售規模上雖然國內彩電企業占據了絕對市場主導地位,但是以一二線高附加值城市市場而言,外資品牌的優勢依然存在。在一二線城市市場,外資品牌彩電占據三高位置:第一大屏幕產品銷售比例高、第二高附加值新技術產品銷售比例高、第三高價格產品銷售比例高。正因如此,在一二線市場,雖然外資品牌銷售量依然低于國內品牌,但是銷售額卻持平或者超過民族品牌,毛利潤水平則一直處于領先狀態。
在策略上,外資品牌相對國內品牌更在乎市場占有率而言,他們則更側重“利潤”指標。研究表明,只要外資品牌在國內彩電市場擁有5%的銷售數量份額,就基本能保障實現盈利;而國內彩電品牌則需要超過10%的份額才能保障盈利。這與外資品牌產品通常定價更高有關。另外,一二線城市市場消費者也愿意將外品牌作為自身消費“品味”的代表,這使得即便是同樣品質的產品,外資品牌依然能借助品牌溢價賺取更多的利潤。實際上一二線城市占據外資品牌彩電業務9成左右的份額,以及幾乎全部的利潤。
即便是將經營數據的焦點放在本土品牌的自身之上,2011年的各項數據依然不同樂觀。首先是國內民族品牌整體彩電業務的盈利能力依然不足,凈利潤率集中在1%左右,個別企業接近3%的水平,依然處于利潤低位。其次是2011年的整體盈利表現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全球面板業的虧損,上游虧損下游盈利的模式不可持續。第三,國內彩電業民族品牌2011年的盈利部分收入來自于“政府補貼”。包括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減排——三項補貼對于個別企業的金額已經超過了其銷售凈利潤,而這三項優惠政策都已經在去年年底結束。
整體上而言,國內品牌彩電企業的主要盈利構成來自于三四級和農村市場的政府補貼,以及一二級市場智能電視、3D電視目前的“高利潤率”,以及智能電視上對外資品牌的市場引入期的領先時間差。包括補貼收入、智能電視的領先時間差和上游面板業的困境,三個促使國內民族彩電品牌經營數據好轉的因素都是外部性的不可持續因素。在這些因素作用下的市場強勢表現不應被看做是民族彩電業真正“強大”起來的證據。
對于近年來國內彩電業的民族品牌經營數據,業內素有“過上車”之說:2000年超過7成,2004年低谷的35%,2007年的中外持平,2008年在陷入低谷之后09年的7成,2010年下降到59%以下并發生大面積虧損,直到2011年再次超過7成實現全行業盈利……這種不穩定性的出現主要原因就在于民族品牌彩電企業對外資經營因素的依賴性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