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業界的某些“未卜先知的仙人”傳說,2011年是智能電視的啟蒙年,2012年則是智能電視的普及年。然而,對于這樣的觀點,業內贊同的聲音卻并不多:智能彩電賺吆喝不賺量,賺錢不賺市場份額的市場反饋已經不是秘密。
智能彩電聲勢浩大
目前,國內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智能彩電的概念:云電視、安卓電視、語音電視、手勢電視、在線支付電視、微博電視,幾乎沒一個品牌不在打智能概念。康佳、長虹、TCL、創維、海信、三星、LG等等品牌均會在最顯著的宣傳未知向消費者推薦之一“時尚”概念。一時間似乎智能電視已經成為了市場的主流。
不僅是彩電廠商們對智能報以鐘情,一些周邊廠商也在炒作智能的概念:例如通過購買一個智能盒子,可以將家庭既有電視升級為智能電視的宣傳,已經代替了多年前開始盛行的“高清播放機”,成為影音播放設備市場的一個新嚼頭。甚至,一些手機廠商都在宣稱自己的手機與電視鏈接,可以使得電視機的應用智能化。
智能彩電面臨系統系準備不足的瓶頸
面對來勢洶洶的彩電智能潮,如何才能科學理解智能電視的本質呢?
業內專家表示,智能電視本質上體現了“三網融合”、“三屏融合”的概念。智能電視是指那些能夠自由的獲取包括電視網絡、互聯網、甚至手機通信網,涵蓋了DVD、BD、高清播放機、PC電腦、手機等等各種終端設備的“影音娛樂”、“資訊互動”和“支付消費”功能的電視機產品。
通過對智能彩電的本質的解讀,可以看到,智能電視不僅僅是買回家的那個黑色的“矩形殼子”,更包括一系列的系統支撐。例如,內容平臺的支持、應用平臺的支持,內容和應用授權的支持和保密,系統硬件與軟件運行性能的匹配支持,OS操作平臺的支持,各種輸入界面工具、程式和硬件設備的支持等等。只有這一系列系統性的支持紛紛到位,智能電視才能發揮出真正的性能。
而從另一個方面講,目前智能彩電市場還存在著“消費者市場”準備不足的瓶頸。強調三網融合、三屏融合,就必須強調電視網、通信網和互聯網的有效接入和互通,就必須強調電腦、手機、電視等多種應用的互通和融合。這樣的消費市場要求消費者在多個方面具有應用習慣、應用技術、應用平臺和硬件、以及應用資源資金投入的準備。具有完善的這樣的家庭應用條件的用戶,目前所占比例依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