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必達誕生于1999年,是在整合了日立、NEC和三菱公司的內存制造業務之后成立的公司。爾必達的成立,本身就是日本政府保護本國科技產業的一個典型案例。雖然爾必達一直是日本政府力保的“準國家隊”企業,但是在全球電子業洗牌的大潮中,國家的保駕護航并不能確保企業在殘酷的競爭中幸存,爾必達終于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2009年,爾必達陷入困境,日本政府再次伸出援手,注入了300億日元的公共資金,并提供了政府擔保的1000億日元的銀行融資。然而,盡管有政府注資和政策扶持,爾必達的經營始終沒有明顯起色,與此同時,韓國的同行卻強勢崛起,今年1月份的數據顯示,韓國三星電子占有內存芯片市場份額的41%,韓國現代公司占有23%,爾必達只有13.5%。現在爾必達破產,韓國企業將在這個領域獨霸全球市場。有人擔心,如此獨大的局面,將會導致內存價格的上升。
日本媒體認為,爾必達破產就是政府直接介入民間企業經營無效的教科書式案例。不過,也有人認為,韓國的三星和現代都有很高的政府幫助,政府介入不是爾必達破產的原因,相反,正因為爾必達從政府那里得到的幫助還不夠多,所以輸給了韓國企業。
爾必達的沒落也是日本電子業界近年面臨嚴峻局勢的一個縮影。有了爾必達這個前車之鑒,日本一些市場人士開始擔心:日立、東芝、索尼不久前整合的液晶面板業務會不會也重蹈覆轍?畢竟,日本液晶面板產品面臨的結構性挑戰與爾必達的內存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日本企業的“弱弱聯合”無法讓他們變強
對于爾必達破產的具體原因,經濟之聲《天下公司》特約評論員劉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劉戈:表面看還是市場的變化,比如新技術的崛起、老技術的淘汰,一些原來的競爭對手又推出了新的產品等等,但是這些都是表象,我覺得一個公司如果沒落的話,最核心的原因還是公司內部機制的沒落,也就是說,他的戰斗力和核心競爭力沒有了。
爾必達本來就是由三家公司的各個部門組合而成的,沒有真正的企業文化,也就沒有形成他的戰斗力。雖然政府拿錢進行積極的救助,實際上并不能使這三家公司組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所以這種努力最后是無效的。
對于現在日本的電子產業,劉戈表示,“弱弱聯合”實際上會使得日本企業更弱,而不是變強。
劉戈:日本電子產業應該是四處開花,從七十年代開始大量生產的電視機、洗衣機,到最后形成綜合性的消費電子技術,為整個世界提供了消費電子類產品。顯然這種分工現在發生了變化,大量制造業基地搬到了中國,而現在美國、德國這樣一些消費電子類的產品又重新崛起,于是日本的一些消費電子類企業就遇到了問題。他們現在試圖通過國家,把一些相對比他們弱的公司進行“弱弱聯合”,把每一個大公司里面最弱的那一項產業合起來,所以弱上加弱,實際是更弱,而不能變強。
同為亞洲國家,韓國和日本在企業經營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為什么一邊是面臨破產,另外一邊是蒸蒸日上呢?
劉戈:這是后發優勢,韓國企業相對而言比日本企業晚,無論從員工成本的角度來說,還有對過去歷史的包袱來說,韓國企業都少得多,所以他切入的時候能夠直接從未來的發展方向來直接切入。他現在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他的后發優勢,在彌補日本企業衰退留下的空缺,長江后浪推前浪,下一波可能中國的企業也會步韓國企業的后塵,在后面也會形成自己的機會。
日元升值究竟是不是日本企業沒落的重要原因呢?劉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劉戈:日本現在雖然比歐洲的制造能力和科技開發能力強,但是他的人口結、福利制度等各方面跟歐洲已經很相似了,所以原來日本人在辦公室里呆到凌晨的狀況已經不一樣了,更多的日本年輕一代更愿意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均衡,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的包袱就重了。
現在人民幣也在升值,但是我們比他們差得很遠,因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雖然近來上升得比較快,但是總體來說和日本、歐洲差距很大,還有好幾倍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