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設計、鴻海制造”的超低價60英寸大電視,不僅用價格痛擊競爭對手,更是營收大補丸,甚至不惜讓自家奇美電也受沖擊。
一場液晶電視割喉戰發動在即,全球品牌廠都繃緊了神經在等待著。
郭董大動作挑釁低于市價3折開賣
2012年11月中,鴻海與日本夏普(Sharp)集團首度跨界合作的60英寸大電視,即將搭配中華電信MOD(多媒體隨選平臺)、凱擘方案在臺灣開賣。一臺電視,集結三大龍頭:MOD用戶數超過117萬戶,是臺灣電視數碼化的領頭羊;面板則出自全球唯一、最高規格的夏普十代線界工廠;制造與開發的,則是全球EMS(電子制造服務)霸主——鴻海。
這是鴻海開賣電視的第二波,10月中旬,這一款電視,已與美國第一大品牌Vizio搶搭感恩節商機上市,開賣至今,仍然是亞馬遜(Amazon)在線購物最暢銷電視機種前兩名。犀利的價格,是它“吸睛”的最大亮點,低至999.99美元的售價,算算只有市場行情的三折不到。
這簡直竭盡了對全球電視業界的極端挑釁之能事!8月中,友達董事長李焜耀就氣憤地說,“低價清庫存,搞垮一堆人(日本品牌與臺灣零組件供應商)。”但鴻海集團副總裁戴正吳宣稱,“售價高貴不貴,不會做賠錢生意。”暗示這是一場成本較勁的硬仗。
它是秘密武器!鴻海營收沖5萬億要靠它
先前,電視還沒上市開賣,已經惹得兩大集團對峙緊張;郭臺銘更早在6月中旬股東會時,就興奮不已地加以展示。還自10月起,發放數百臺60英寸電視給員工試用,動作頻仍。因為這可不只是鴻海“再戰電視版圖”的宣示,更是它營收能否提前達陣5萬億元的關鍵武器。
鴻海集團2012年營收約4萬億元,是臺灣營收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蘋果(Apple)的手機與平板計算機、惠普(HP)的計算機訂單,貢獻了超過65%的營收比重.但在這偌大的王國里,電視貢獻度卻只有5%。
全球電視機年出貨量約2.1億臺,與筆記型計算機相當,對“每年營收都要成長15%”的鴻海來說,是一個不能缺席的戰場。為了電視,郭臺銘2009年曾跨海買下索尼(Sony)在墨西哥的電視組裝廠,希望藉此鞏固訂單,但索尼卻依舊投向友達的懷抱。這是堅定郭臺銘2012年再出擊,非贏不可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界工廠。2012年7月,郭臺銘將252億元的個人資金匯給了夏普,取得界工廠近4成股權;以11月初最新全球富豪榜上郭臺銘約1700億元身價計算,比重約14%。然而,界工廠上半年產能利用率平均卻不到5成、持續虧損,距離損益平衡點——8成,仍有差距。
物美價廉的60英寸大電視趕在年底銷售旺季推出,無疑是提升產能利用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郭臺銘算盤打得精,一邊向夏普證明自己有能力救先前因虧損累累而被稱為“毒瘤”的界工廠,一邊協助它早日轉虧為盈,免得傷及自己的荷包。
它是轉型里程碑!擺脫只是做代工宿命
第三個原因,證明轉型的實力。2012年5月,郭臺銘在上海宣布,將跳出代工的框架、橫向布局“商貿”。也就是說,未來品牌廠的訂單,從產品開發設計、生產、甚至到通路銷售,鴻海集團全包了。
電視就是轉型的第一個成果。10月底的“富士康之星”(表揚鴻海集團中國資深與優秀員工之旅)歡迎會上,鴻海員工當場示范將手中的智能手機一甩,手機的照片、影片就能立刻在60英寸智能電視上放映。鴻海消費電子事業群副總邱創儀得意地說,“這是鴻海設計、鴻海制造,第一條生產線就在土城總部!”
“不想只再做代工”是整個鴻海集團努力的方向。福邦證券分析,一臺電視里,除了芯片與少數零組件外,小自連接器、大到面板與機殼,鴻海集團都能提供。
60英寸電視售價跌破1000美元,其實夏普早在2011年11月就曾以“限時限量”的方式試賣過,雖然銷售熱烈,但整條供應鏈卻是虧損支持。鴻海這回不僅“不限時、不限量”,未來還能傾全集團之力改善成本結構。
也因此,當“我最便宜”的鴻海60英寸電視寶刀出鞘時,全業界都進入高度戒備。因為,電視生態可能就此改變。
別以為60英寸電視是巨大豪宅專屬的玩意兒,凱基證券以最佳觀賞視角30度計算,只要沙發距離電視有2.5m,你家也能擺上一臺。
2012年,55英寸以上大電視占全球市場比重不到5%,60英寸更不到2%,比重這么低,難關就是價格。凱基證券認為,鴻海的超低價策略,可能急速讓電視主流規格從32英寸往60英寸移動;背后的意義,是全球面板需求將跳增3倍。
但首先要付出的代價,就是“薄利多銷”對獲利的影響。
它讓業界神經緊繃!品牌商備戰、代工廠重傷
2012年11月2日,友達龍潭廠傳出噩耗,近100名員工無預警遭到裁員。這是自9月傳出將裁撤太陽能與顯示器部門后,最新一波的實際行動。有關2013年初擴大裁員的傳言,也在友達內部甚囂塵上。
翻開友達財報,營運現金僅有159億,還不夠付出一年內到期的負債,同時,友達縮減用人最多的后段模塊組裝(LCM)部門,藉機降低人事成本。
另一個指標是55英寸面板報價,年初至今已跌價7%以上,但同期間,32英寸、42英寸這些主流電視面板的報價,卻是微幅上揚了2%至3%。研究機構WitsView副總經理張小彪認為,這是對鴻海價格戰的提前反應。
對低價60英寸的效應又愛又怕,一位前三大電視組裝廠業務經理指出,愛的是價格降低后,主流電視尺寸將往上成長,有助于消化面板產能;憂的是如果銷售不如預期,吃不到甜頭,反先損及原本的金牛。
為了降低沖擊,友達10月底由總經理彭雙浪領軍,新技術一字排開展示,包含小尺寸AMOLED、65英寸最新IGZO技術的大電視,就是希望用“價值”甩開價格戰。不過現實是,友達虧損的財報是最大阻力。
第四季有機會轉虧為盈的奇美電,面對鴻海發動的價格戰,因應之道是“加量不加價”,把原本55英寸的電視加大面積為58英寸,以提高產能利用率的方式降低單位成本。
巴克萊資本證券分析師葉婉屏認為,奇美電的做法僅能有一到兩季的領先優勢,最終仍得面對厚植長期競爭力的挑戰。
值得玩味的是,這次鴻海推出60英寸電視之前,事前并未照會奇美電,顯見郭臺銘挽救界工廠的意愿要比對奇美電急切得多。
除了面板廠,電視品牌廠也可能在鴻海發動的價格戰受傷,尤其是全球前兩大品牌——三星(Samsung)與LG,它們是55英寸以上大電視主要供應商,未來三星將難再在60英寸電視享有高達40%的高毛利。
兩大韓商的因應之道,就是拉高質量、建立防線,3D影像、智能操作成了必備條件,外型更落入“毫米”之戰,張小彪表示,這指的是電視邊框越做越窄之余,還得有本事撐住一大片的60英寸玻璃。
第三個受害的則是冠捷、瑞軒等電視組裝代工廠。其中,瑞軒與鴻海的關系將更為微妙,兩家公司都是Vizio的股東,過去瑞軒不僅替Vizio組裝電視,還包辦其在臺灣市場的銷售。但進入60英寸時代,制造訂單與零組件采購權雙雙流向鴻海,鴻海也不排除在美國以外的市場再次攜手Vizio,這讓瑞軒感到飽受威脅。
鴻海過去的戰績,都靠著經濟規模與最佳成本結構打贏。這一場大尺寸電視的價格割喉戰,現在只不過是開始,接下來就看消費者的捧場程度,能否讓郭臺銘再次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