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政策支持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催化劑
在采訪中,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科技處處長盛志凡的一番話對記者產生了強烈的震撼。他表示,之所以由6家電視臺合辦一個3D頻道,是由于目前我國在3D制作方面的力量還比較薄弱,制作成本偏高,單獨一個電視臺根本無法支撐一個頻道,即使6家合辦,對于系統內部來說也是沒有收益的。但是相關部門克服困難仍然如期開播,是因為這將有效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讓我們欣慰的是,3D頻道的開播的確成為了產業發展的強效催化劑,市場作出了快速反應,產業鏈各方的興奮也都表露無遺。
有經濟學家說過,2009年是困難的一年,2010年是復雜的一年,2011年是既困難又復雜的一年。還有人說,2012年是誰也看不明白的一年。但不管怎樣,中國需要新的經濟增長點,企業需要新的利潤增長點,消費者也需要新的消費熱點。而一項新概念、新技術、新產品的出現,必然會形成一個新的產業鏈,同時也將促使該領域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3D產業作為一個與廣大消費者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興的產業,其發展不僅會極大地豐富廣大消費者的影音文化生活,同時也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因此,作為一個多技術融合的產業,它不僅需要與相關產業完美融合,更需要有一個好的政策背景。而近年來相繼推出的國家經濟政策讓我們了解到,政策的支撐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比如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式的財政補貼,又比如一個新型電視頻道的開播。
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如果單純依靠國家政策的推動,產業的生命力是難以為繼的。它只有最終轉化為整個產業自我發展的需求,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通過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通力合作,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完善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等,并真正激發出市場的潛在需求,這一產業最終才能夠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
點評
標準短板正在補齊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劉全恩:
在我們著手制定標準之初,并沒有想到產業會有如此迅猛的發展。相對于產業的發展,3D電視標準的制定顯得有些滯后。此前主要是進行基礎標準的制定工作,包括國家標準《立體電視術語》和行業標準《立體電視圖像質量測試方法》,其中后者基本明確的幾項性能指標包括3D亮度和亮度差、左右眼交叉干擾、3D對比度、3D亮度均勻性等。但這兩個標準至今尚未公示。今后會加速標準的制定工作,但是由于此前只有25個國家開播了3D電視頻道,因此可資借鑒的內容不多,僅有國際電信聯盟推出了一個3D電視的評價標準,建議中國立體視像聯盟在制定評價標準時可參考其進行完善。
另外,健康是3D電視標準必須要明確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小孩的家庭不買3D電視,因為怕影響視力健康,有老人的家庭也不買3D電視,因為怕頭暈,這必然會影響到3D電視的普及。
●工信部數字電視標準符合性檢測中心副主任張素兵:
中國立體視像產業聯盟曾對市場上部分3D電視進行評測發現,有的產品立體感不很強,但長時間觀看后沒有不舒適的感受,而有的則能給人以強烈的立體視覺感受,但是觀看1小時后就會讓人產生頭痛的感覺。這是因為部分企業的做法有些急功近利,為把產品賣出,過于追求立體景深和視覺的震撼。要想永久地把3D高潮延續下去,就要從觀眾的角度來考慮完善立體影像。同時,3D電視的觀看位置、角度、距離等也會影響觀看舒適度,因此要制定相應的技術指南。而3D顯示產品本身的品質也是非常重要的,應該有一個科學的評測方法標準。此外,3D眼鏡的品質、3D攝像機的技術要求等也需要考慮和研究。
●中國立體視像產業聯盟秘書長唐斌:
借鑒日本的經驗,目前我國對于3D健康與輸出的評價方法已經形成草案。隨著產品的日漸豐富和成熟,相關標準會陸續出臺。
●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科技處處長盛志凡:
國家廣電總局推出了3D電視的技術指導意見,分為節目制作播出和傳輸兩部分,其中節目制作部分主要涉及視覺的安全管理,而傳輸部分,目前還是基于高清的方式,下一步將會開發一些自主創新的標準以支撐3D產業的發展。此外,對于機頂盒、2D到3D的控制等都將陸續出臺相應標準。
內容瓶頸尚難突破
●北京消費者張先生:
在剛剛開播的3D頻道里,最有效果的是廣告,而且以體育賽事為主。目前看,3D頻道的內容還難盡如人意。
●3D電影《齊天大圣前傳》導演梁漢森:
由于受資金、設備、人才等因素制約,3D電視的內容瓶頸短期內還難以打破。3D電影在拍攝過程中,要通過各種各樣的3D特效鏡頭對立體細節進行展現。制作3D節目,在人力、資金和設備的投入是制作2D節目的2至4倍。比如拍攝,因為需要立體成像,攝像機位要比普通節目多,影像切換較快的體育比賽更要求有6個以上的機位,而在后期剪輯階段,加工和組合中必須特別注意左右眼視差、垂直視差等,甚至做一個字幕,都要考慮立體感覺。目前我們的技術設備和國外比不相上下,但我們運用技術的能力還有待提高。一方面,我們短期內還難以如《阿凡達》一樣進行高達5億美元的巨額投入,另一方面,人才的瓶頸更是亟待突破,目前我國的3D制作人還不足1000人。
●3D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郭暢:
3D制作的技術瓶頸不僅在于處理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我們缺乏比較好的模板庫、方案庫,大量的制作還局限于小作坊形式。因此中國3D處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整個產業互聯互通,需要公共的服務平臺。